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

【作者】 李 茜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高级中学

【摘要】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一种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以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形成教与学互动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活动;实施策略;英语教学
【正文】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领悟合作学习的思想和精神。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构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做了积极的探索。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英语运用能力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提高英语质量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材料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组织学生思考、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小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运用英语进行理解、交际。这一过程的良好实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思维互动的欲望。
  1、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主要策略是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每个班级都会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行分组组合,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成败。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同组内的学生间的成绩可以差异很大,但组与组间的总体水平差异应该相当,这样既可避免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保证小组之间横向比较的公正性,又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小组合作一般以4至6人为宜。分组时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是6人合作小组,一般以两个优等生、两个学困生和两个中等生为主要构成原则。这样,一个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强弱,学习成绩有高低,学习方法有异同,学习交流时可以做到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正确的教师角色定位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学生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
  首先,教师要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建立有效的、科学的合作学习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要对小组中的角色进行及时的调整,尽可能让组内的角色经常调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效果。
  其次,教师要调控积极的合作学习过程。为此教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二个方面的事情。
  (1)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导学案,明确所要体现的重点、难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尽量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是有所得的。要设计好一堂课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时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2)教师要积极参与、适时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似乎这是课堂中得以放松、休息的机会,只要给学生做一个纪律维持者就可以了。这就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没有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从而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每一个小组的合作中去,进行适时的指导和管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确保各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2、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
  1).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先自主完成导学案等学习任务,自主思考、总结,找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思想。做好小组内合作、探究时的发言准备和小组互查准备。
  2).小组成员间的互查互督。小组成员二人为一小组,互查导学案等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互相督促。通过互查互督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3).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听完后其他组员可以有补充,发表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推举代表准备大组活动时发言:展示导学案的答案;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4).大组间的交流展示。一般由教师主持,各小组代表按组内合作、交流的结果发言,展示导学案等学习任务的答案、提出需要大组讨论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答疑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新观点、新方法,最终形成明确的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对重点、难点的问题点拨、引导、概括与总结,形成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便于学生理解、记录和记忆。教师同时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来自学生的活的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检测反馈中的小组合作。大组间交流展示后的检测、反馈可以采用“小组轮转批改”的方式当堂批改,由批改小组评定检测题得分,当场报分。作为第二次学情反馈和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依据之一。
  3.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教师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分、积分。评价要以个人与小组相结合,以评价小组为主的原则。为了“知学情”、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倡导团队精神,鼓励、鞭笞学习小组整体过关,防止小组学习中出现的“边缘化”的倾向。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小组互查、小组交流合作后的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出每组的分值或等第。在大组讨论阶段要由教师依据评价原则对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团队评价,包括展示导学案的答案、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小组合作的精神与水平,要打出分值或等第。由科代表或教师填入《小组学习积分表》。落后小组不得评为先进,教师课后要采取措施督促优组帮落后组,组内优生帮落后生,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保证全员达标、共同发展。这样慢慢自然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逐步完善,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兰. 合作学习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玉凤.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儿童的关注的研究报告 [J] .
  [3]《中国校外教育》2010——5
  [4]《南方教师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