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思考

【作者】 南太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二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是指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小学数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激发探究动机、营造和谐氛围、注重实践活动、有效组织引导、重视探究品质培养是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活动;创设情景;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师;学习过程;教学氛围;学习积极性;现实生活;认知发展水平
【正文】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十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激发探究动机是自主探究活动的前提。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结合学校校园建设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校园很大,建筑物较多,如果要把学校绘制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该怎样画呢?”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后,先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绘制一间长9米,宽6米的教室平面图,然后交流。现实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极大地诱发了探求画平面图所需要的条件,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 
  二、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创造力的根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学校为添置图书,到新华书店购置了一套科普读物,一套12本,每本24元。问:能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列式?当学生列出24×12后,教师放手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看哪组的办法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创设出了许多办法。汇报时归类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如24×12=24×3×4或24×12=24×2×6),二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10+24×2),三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再相加(如24×12=24×8+24×4),四是利用乘法意义把乘转化为连加,五是利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知识的迁移直接用竖式计算。教师先不作任何评价,先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引导他们作比较。由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处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他们才敢想、敢说,创造出了许多好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动手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新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用耳朵听数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动手中研究学习,在学习中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一个不同的圆柱体、水等;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能从这几个立体图形中获得什么信息?猜一猜,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大小?它们之间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呢?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可用什么办法验证?接着让学生拿出学具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把圆锥装满水后倒入圆柱体中,可倒几次? 反之,把圆柱装满水后倒入圆锥体中, 几次可倒完?你有什么发现?研究后先在小组中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探究中学生得出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接着让学生同样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是否也具有这样的关系呢?汇报交流,总结方法。探究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深刻理解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有效组织引导、合作交流提高
  自主探究学习并不否定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当学生在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探究不下去时,当在探究过程中迷失方向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但教师如果引导过头或引导不当,都将造成探究的失败。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引导的“度”和“时机”。
  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先提供学生生活经验的背景:王老师到体育用品店买跳绳,每个跳绳18元,王老师花了720元,他买了几个跳绳?列出算式后让学生自主探究720÷18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有了除法和估算的知识背景和购物的生活背景,有的学生就把720和18看成整百整十来估算;有的尝试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来试算,先试除前两位,再依次计算,最后利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了沟通转化,达到了问题解决的目的。另外对于一些无法立即探究结果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进行探究,而对于难度不大的,可直接让学生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有效地探究,且探究性学习费时、随机性大,这是我们应当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