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者】 多杰文加
【机构】 青海省曲麻莱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训练小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将对提高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针对儿童的个性特征,通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想象力充分发挥,提高在语文学习中的读写能力。【关键词】读写教学;想象力;训练
【正文】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作品的阅读时,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真实的想法,这一个过程的实现,必须靠想象。对于学生写作文,更加需要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将人物形象描绘的绘声绘色。那么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过扩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扩想”就是语文的段落文句的内涵进行延续,即将之扩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想,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去发现课文中的点,诱导学生放心去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那么,一个好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外,在信息的获取、语文知识的积累、各种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学生的情操还能够被陶冶和学生的品格被塑造。对于每个人来说, 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学生抓起,即从基础阅读阅读能力开始来抓。从阅读分析上来说,主要有:“深度、广度和速度“三个要求,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去掌握读书的方法。
根据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再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的“框架”。这是抓住文章整体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内容时,我们要抓“框架”,去归纳、对比,从而找到相应的内容,以达到理解、把握和记忆。
学习议论文时,可采用此法。对于教师,应该适时、分类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这是很必要、有效的一种手段。针对每一个文句的内在涵义,都要引导学生去想。
二、通过续想能唤起学生内心世界
一些优美的文章结束后,我们有时候仍然在回味。这样的文章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遇到这类的文章,我常常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例如在学习了《凡卡》这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当凡卡寄信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以此作为题目,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续写作文。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通过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谓联想,就是学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物会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这种心理过程能够把一些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其中,有不少课文是培养学生展开联想的好文章。比如有一课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生都很喜欢,这篇课文通过想象,表达了穷人家的儿童希望拥有光明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的丹麦国家,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就如同我们的旧社会,被压迫的农民只能忍气吞声,只有到了新中国,我们才能迎来幸福的生活。在这里,要告诉儿童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新生活。通过这些告诉儿童,愿望也是能够逐步实现的,联想给予我们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幸福地去追寻。
四、通过补想让学生学会课文内容,又获得了想象的好处
在语文教学中,当读到一些很明显的字句时候,可以引发学生想象之处,给学生指出来,让学生进行补想。这样,不仅读懂了课文的意思,而且也发挥了想象的能力。如教师在教《小音乐家扬科》这一课的时候,有一段话很有意思: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在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写成一段话,当做作业交上来。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完美的补充了将会发生的事情。通过交上来的作业,我们发现,儿童的思维都不一样,五花八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每一个老师叹服。
五、通过拟想也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训练
拟想也就是通过比喻进行的想象。例如我们课文中的《老水牛爷爷》一文,将水牛拟人化为爷爷,凸显了他像水牛一样,具有朴实的性格,脾气和力气都如同水牛一样。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好多,在教学生这些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拟人化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这种表达方法。
六、假想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假想就是从未经历过的体验,主要依靠想象。假想很大一部分是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发展孩子们的假想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文中有一些对发展儿童假想能力的好的小故事,如,《白雪公主》,皇后总是问镜子,谁最美丽?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为什么魔镜会说话?引导小孩子们开启自己的想象能力,假设你也有一块魔镜,会问魔镜什么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就会很高兴的畅想自己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不能任由孩子们瞎想,教师要不断引导。要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挖掘语文书中的可以进行想象的地方,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力,在想象中邀游,觉得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3]。
教师运用故事讲解法去上语文课,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尤其是教师讲故事的神情,如果更加可爱点的话,孩子们将会记忆深刻。故事可不是拿来玩的,每一则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寓意,要在讲完故事后,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故事的问题,明白不单单是听故事,还要知道这则故事里面隐含的做人的道理。紧扣教学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含义,举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相类似的情况,讲出来给大家分享。这样做更加能使教学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更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将儿童的心理世界引入到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想象的空间里,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国选.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3(13).
[2]李琳玲.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J].新课程(小学) 2015(09).
[3]薛伟领.浅议如何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4(12).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作品的阅读时,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真实的想法,这一个过程的实现,必须靠想象。对于学生写作文,更加需要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将人物形象描绘的绘声绘色。那么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过扩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扩想”就是语文的段落文句的内涵进行延续,即将之扩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想,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去发现课文中的点,诱导学生放心去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力。那么,一个好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能力外,在信息的获取、语文知识的积累、各种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学生的情操还能够被陶冶和学生的品格被塑造。对于每个人来说, 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学生抓起,即从基础阅读阅读能力开始来抓。从阅读分析上来说,主要有:“深度、广度和速度“三个要求,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去掌握读书的方法。
根据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再经过分析、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的“框架”。这是抓住文章整体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内容时,我们要抓“框架”,去归纳、对比,从而找到相应的内容,以达到理解、把握和记忆。
学习议论文时,可采用此法。对于教师,应该适时、分类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这是很必要、有效的一种手段。针对每一个文句的内在涵义,都要引导学生去想。
二、通过续想能唤起学生内心世界
一些优美的文章结束后,我们有时候仍然在回味。这样的文章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遇到这类的文章,我常常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例如在学习了《凡卡》这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当凡卡寄信之后,将会发生什么呢”以此作为题目,让学生去展开想象,续写作文。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通过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谓联想,就是学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物会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这种心理过程能够把一些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其中,有不少课文是培养学生展开联想的好文章。比如有一课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生都很喜欢,这篇课文通过想象,表达了穷人家的儿童希望拥有光明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当时的丹麦国家,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就如同我们的旧社会,被压迫的农民只能忍气吞声,只有到了新中国,我们才能迎来幸福的生活。在这里,要告诉儿童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新生活。通过这些告诉儿童,愿望也是能够逐步实现的,联想给予我们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幸福地去追寻。
四、通过补想让学生学会课文内容,又获得了想象的好处
在语文教学中,当读到一些很明显的字句时候,可以引发学生想象之处,给学生指出来,让学生进行补想。这样,不仅读懂了课文的意思,而且也发挥了想象的能力。如教师在教《小音乐家扬科》这一课的时候,有一段话很有意思:扬科进了地主的食具间不小心触动了琴弦,“在那寂静的夜里,一声呼声引起什么效果?在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补想”训练,写成一段话,当做作业交上来。儿童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完美的补充了将会发生的事情。通过交上来的作业,我们发现,儿童的思维都不一样,五花八门,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每一个老师叹服。
五、通过拟想也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训练
拟想也就是通过比喻进行的想象。例如我们课文中的《老水牛爷爷》一文,将水牛拟人化为爷爷,凸显了他像水牛一样,具有朴实的性格,脾气和力气都如同水牛一样。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好多,在教学生这些课文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拟人化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这种表达方法。
六、假想对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假想就是从未经历过的体验,主要依靠想象。假想很大一部分是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发展孩子们的假想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文中有一些对发展儿童假想能力的好的小故事,如,《白雪公主》,皇后总是问镜子,谁最美丽?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为什么魔镜会说话?引导小孩子们开启自己的想象能力,假设你也有一块魔镜,会问魔镜什么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就会很高兴的畅想自己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不能任由孩子们瞎想,教师要不断引导。要让孩子在正确的引导下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挖掘语文书中的可以进行想象的地方,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能力,在想象中邀游,觉得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3]。
教师运用故事讲解法去上语文课,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尤其是教师讲故事的神情,如果更加可爱点的话,孩子们将会记忆深刻。故事可不是拿来玩的,每一则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寓意,要在讲完故事后,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故事的问题,明白不单单是听故事,还要知道这则故事里面隐含的做人的道理。紧扣教学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含义,举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相类似的情况,讲出来给大家分享。这样做更加能使教学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更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对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将儿童的心理世界引入到一个充满幻想,充满想象的空间里,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希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国选.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3(13).
[2]李琳玲.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J].新课程(小学) 2015(09).
[3]薛伟领.浅议如何在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