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作者】 肉先古力·阿西木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出发,阐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创设学习环境和氛围、运用体态律动等方法,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审美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教学渗透
【正文】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理念,提出几点见解。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高潮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如在《行进中的歌》一节中,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我放的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感到很新鲜,这节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踏上几步,再由我的组织下让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用自己的行为来体验音乐,从中体会音乐的力量与美的熏陶。
三、运用“体态律动”,让音乐之美化为学生自身之美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最直接的手段。以往的歌唱教学的一般过程是纠正演唱姿势,正确运用气息,恰当的咬文吐字及用语言去启发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快乐教学要求歌唱中适当地加入身体语言,以一种歌表演的形式来演唱。例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配上具有行进感的动作;较抒情、缓慢的歌曲则可用舒展、优美且简单的舞蹈语汇;而歌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身体则可随音乐自由、欢快地摆动等。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我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我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情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用体态感受音乐之美,并自然而然地化之为自身之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借助环境之美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布置、音响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碟、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价值。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设备主要体现的是音响美,所以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播放,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因此,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自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刻感受生活无处不美。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从而真正体会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2]《中学生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邵祖亮徐绪标主编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曹理何工著
[4]《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吴斌莫蕴慧主编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理念,提出几点见解。
一、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享受音乐之美
古语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个千古至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事,教师应该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一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景欣赏或故事感觉染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音乐之美,才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到美的要义。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里相送→抗婚→楼台相会→化蝶等过程,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高潮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实践证明,类似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品味音乐的美,从而达到对其审美观的影响和教育。
二、营造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如在《行进中的歌》一节中,学生进教室的时候就听到我放的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感到很新鲜,这节是音乐课还是体育课,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踏上几步,再由我的组织下让学生整齐地跟着音乐踏步,用自己的行为来体验音乐,从中体会音乐的力量与美的熏陶。
三、运用“体态律动”,让音乐之美化为学生自身之美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去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最直接的手段。以往的歌唱教学的一般过程是纠正演唱姿势,正确运用气息,恰当的咬文吐字及用语言去启发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快乐教学要求歌唱中适当地加入身体语言,以一种歌表演的形式来演唱。例如: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配上具有行进感的动作;较抒情、缓慢的歌曲则可用舒展、优美且简单的舞蹈语汇;而歌唱轻松、活泼的歌曲时身体则可随音乐自由、欢快地摆动等。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我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我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情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学生在音乐节奏中用体态感受音乐之美,并自然而然地化之为自身之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布置教学环境,借助环境之美进行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布置、音响设备、周边环境等。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和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碟、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价值。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设备主要体现的是音响美,所以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播放,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因此,通过对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创造条件让学生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自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刻感受生活无处不美。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使之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从而真正体会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定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及《解读》
[2]《中学生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邵祖亮徐绪标主编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曹理何工著
[4]《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吴斌莫蕴慧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