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摒弃传统音乐教学的弊端,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美

【作者】 谢 珍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黄金镇中心校


【正文】一、营造音乐实践活动氛围
  所谓“进入”音乐,就是指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前,能对乐曲引起注意和兴趣,从而乐曲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例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容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将课程设计成了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包括概况、风景、服饰、重要节日——火把节);感受彝族音乐特有的韵味;体验彝族舞步的特点等相关人文知识。将艺术教育中的情感与技艺、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自然的结合起来,使同学们能够围绕了解彝乡这一人文主题开展轻松愉快的学习。学生有了内在的迫切需要感,学习时就会非常的主动,形成一种热情、主动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欣赏的催化剂,为下面学唱做好铺垫。 
  二、参与听与视的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是最关键的环节,听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听旋律、听节奏、听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听的基本方法是:初听―细听―复听。初听是感知,细听是理解、记忆,复听是想象、联想。听的前提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背景材料,启发、引导他们要听些什么?如何去听?视是音乐欣赏的辅助环节,运用直观教学法,给学生一个视角上的感知印象。例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在聆听当中配上标题的幻灯片和电视画面,为学生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无限美妙的大自然。如此这般耳闻目睹就把抽象的音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的听与视完全参与到音乐欣赏中来。
  三、参与演唱主题与节奏的音乐实践活动
  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能让学生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并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只有跟随主题,不仅在它再次出现时能辨认出来,而且注意到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音乐思维才会真正发散。 
  熟悉音乐主题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哼唱主旋律,避免了繁琐而枯燥的识谱,降低难度,从而很轻松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上。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时,通过哼唱主题音乐,学生很快被感染,和音乐一起叹息、痛苦、憧憬,在音乐中体味作者积淀的深刻而丰富的人生经验。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因此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曲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节奏模式,并以各种方式去击拍,是对音乐产生共鸣的最自然的方式。例如《彩云追月》是一首具有探戈风格的民族管弦乐曲,那叮当起伏的探戈节奏,像是描绘皓月当空、彩云飘逸,又似感慨叹息、倾吐衷情。可以让学生拍出这富有特点的探戈节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领悟探戈的特点,立刻进入到音乐的情境中。 
  总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这一改革,作为时代的小学音乐课,也必须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克服过去音乐教学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由教师说、学生听的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自主学习状态,从而通过参与音乐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