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历史教学中渗透 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方法
【作者】 甘胜国 刘 宇 李金芹 柳留文 柳万勇 甘敏会
【机构】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中学
【正文】历史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爱家乡一门重要课程。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又要使学生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和受到良好的爱国、爱家乡思想教育。L.R帕摩尔在《现代语言学》一书中说: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因为他们时常供给重要的证据,可以补充和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话。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地名往往是以该地居住民族的语言来命名的,有时候一个地方的原住民族迁徙了,但地名却被承袭下来,而后来的居住者并不一定能弄清该地名的确切含义。年代一久,便有望之生训或强为比附的解说。
地处黔西乌蒙山南隅的盘县,山川奇秀,物产富饶,素有“滇黔锁钥”,“黔疆保障”和“金山角下的一颗明珠”之美誉。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人口118万世居着汉、彝、苗、布、白、回、水等2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近12万人,为盘县境内最早世居的土著民族。盘县彝语称“舍唑”或“哇碌库”。意为官者、主人或首领居住的冲邑城池。
淤泥乡是盘北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乡镇之一。淤泥乡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八大山(八纳山)地名为例,过半地名与历史文化或者名人典故搭边。相关人士认为,这与当地本身文化气息相关。史志办专家郁有满认为,地名的功能不光是标识性和区分性,也具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应当着重把一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宣扬。
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良好的爱国、爱家乡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历史教育相统一。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当地彝语老地名来源与历史意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建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来谈一谈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教育的。
(一)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教育于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南方少民族大融合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龙天佑故事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石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爱家乡精神。
(二)在讨论中渗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完徐霞客游记时,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徐霞客还来过盘县。为此,我引导学生了解盘县的来历,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使学生既认识到盘县的历史,又看到历史人物来到我们的家乡做出的贡献。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从而不断提高爱家乡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觉悟。
(三)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寻渗透
本县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人、英雄、仁人志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涉及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令学生敬慕崇拜。他们迫切想了解探究,甚至想一睹为快。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了“伟人所在的彝语地名”演讲比赛。“红军经过地方彝语叫什么”讨论会。“彝族神话”故事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学生们四处找书借书。查找龙天佑、蒋宗鲁、张道藩、柳子南等历史人物的家乡彝语叫什么,常常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以至在讲故事听彝语故事《刀砍山》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读书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们了解了家乡历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还搞了“我最崇拜的英雄”主题会,“历史上家乡人物专题讲座”等,再加上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在学校逐渐形成。
(四)榜样引路,渗透家乡的地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盘县淤泥乡柳子南为榜样,联系自己的家乡实际和生活实际,柳子南家乡的地名淤泥乡彝语叫什么。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地名的来源;第二、地名的故事;第三、作为家乡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家乡地名的来源,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分析比较,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例如,在讲《元朝的统一局面》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和表现,从时间、地点、民族、来源国家、信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回族形成与彝族的起源、迁徙,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了彝族历史和彝族迁徙经过彝语地名。再通过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的开发来分析本地方各民族聚居的原因和本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考释当地彝语老地名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兴趣。
(六)成语典故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这些简洁精辟的成语典故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成语典故品析,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比如在讲《新的大统一》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汉武帝“大统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在学习汉武帝在全国郡县时,教师渗透“夜郎自大”成语典故和本地方成语典故“阿甲无事”。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作为彝族人多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爱好。
(七)情境感染、逐渐渗透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彝语老地名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彝族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用PPT向学生讲解本乡老红军张其生事迹,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彝族地区时经过的地方彝语叫什么,当时的红军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在彝族地区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使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考释当地彝语老地名爱好,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地处黔西乌蒙山南隅的盘县,山川奇秀,物产富饶,素有“滇黔锁钥”,“黔疆保障”和“金山角下的一颗明珠”之美誉。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人口118万世居着汉、彝、苗、布、白、回、水等2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近12万人,为盘县境内最早世居的土著民族。盘县彝语称“舍唑”或“哇碌库”。意为官者、主人或首领居住的冲邑城池。
淤泥乡是盘北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乡镇之一。淤泥乡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八大山(八纳山)地名为例,过半地名与历史文化或者名人典故搭边。相关人士认为,这与当地本身文化气息相关。史志办专家郁有满认为,地名的功能不光是标识性和区分性,也具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应当着重把一些有历史内涵的老地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部分来保护和宣扬。
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良好的爱国、爱家乡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历史教育相统一。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当地彝语老地名来源与历史意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建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来谈一谈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教育的。
(一)当地彝语老地名考释与传承教育于故事讲述之中
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讲解历史,讲述故事,在讲述故事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以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讲南方少民族大融合的经过。重点讲了著名爱国将领龙天佑故事指挥致远舰全体船员浴血奋战,痛击日本敌寇,最后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使学生在听故事中受到教育,学生从中认识到:邓石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抗击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爱家乡精神。
(二)在讨论中渗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讲完徐霞客游记时,我发现不少同学由于对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徐霞客还来过盘县。为此,我引导学生了解盘县的来历,结合课文内容在班上展开大讨论。使学生既认识到盘县的历史,又看到历史人物来到我们的家乡做出的贡献。培养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育,。从而不断提高爱家乡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觉悟。
(三)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去寻渗透
本县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人、英雄、仁人志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涉及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令学生敬慕崇拜。他们迫切想了解探究,甚至想一睹为快。我们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开展了“伟人所在的彝语地名”演讲比赛。“红军经过地方彝语叫什么”讨论会。“彝族神话”故事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学生们四处找书借书。查找龙天佑、蒋宗鲁、张道藩、柳子南等历史人物的家乡彝语叫什么,常常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以至在讲故事听彝语故事《刀砍山》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读书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学生们了解了家乡历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还搞了“我最崇拜的英雄”主题会,“历史上家乡人物专题讲座”等,再加上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在学校逐渐形成。
(四)榜样引路,渗透家乡的地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引导学生以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在讲《辛亥革命》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以这盘县淤泥乡柳子南为榜样,联系自己的家乡实际和生活实际,柳子南家乡的地名淤泥乡彝语叫什么。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三点:第一、地名的来源;第二、地名的故事;第三、作为家乡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家乡地名的来源,又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通过分析比较,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例如,在讲《元朝的统一局面》时,引导学生将已经了解的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和表现,从时间、地点、民族、来源国家、信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回族形成与彝族的起源、迁徙,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了彝族历史和彝族迁徙经过彝语地名。再通过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边疆的开发来分析本地方各民族聚居的原因和本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分析比较中强化了考释当地彝语老地名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兴趣。
(六)成语典故品析激励法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上的成语典故。这些简洁精辟的成语典故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教师如能正确引导学生成语典故品析,不但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比如在讲《新的大统一》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汉武帝“大统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在学习汉武帝在全国郡县时,教师渗透“夜郎自大”成语典故和本地方成语典故“阿甲无事”。通过品析,学生不但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而且从中受到了启示:作为彝族人多骄傲,从而激发学生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爱好。
(七)情境感染、逐渐渗透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彝语老地名插图和图片,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彝族电视电影和文艺节目,来提高学生考释与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水平。还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美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用PPT向学生讲解本乡老红军张其生事迹,引导学生观察了长征路线图和彝族地区时经过的地方彝语叫什么,当时的红军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红军长征在彝族地区经历了一个极端艰苦的历程。长征精神鼓励了学生,使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好好学习,刻苦读书,树立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考释当地彝语老地名爱好,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传承当地彝语老地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