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作者】 郭生琦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

【摘要】中国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愈来愈多的教育同行们已形成共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被教育界所关注、重视。因此,注意学法指导的阶段性、层次性,有待于加紧研讨与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学法指导;阶段性;层次性
【正文】
  系统论认为:在教学中要十分讲究课堂教学的层次和张驰节奏,尽量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 经验建立合理的实质的联系,尽量使课与课之间建立精当的序列关系。所以,把握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如何注意学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内容具有阶段性,学法指导也应具有层次性
  整个小学语文教材由于各册教学内容的不同,其训练重点也有不同,这就构成了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因此对于各个年级(低、中、高)的学法指导不应该是一个模式,而应该各有侧重。二年级从以加强词句训练为重点出发,导读思考一般步骤为: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标上节码;细读课文,想一想一段中每句写什么。三年级导学题一般为:审题、看题目,想一想是写人还是写事的;看课题想想会写什么;初读课文,边读边正音,想一想课文写一件什么事,重点在第几节(或哪几节);再读课文,思考哪几节是围绕同一个意思来写的;细读课文,分析重点段是按几层(几方面)来写的。高年级导学思考层次更高:审题,抓题分析,捕捉重点词,从题眼看中心;初读课文,整体 感知,自学生字新词,质疑解难;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段落;细读课文,读议重点段,品味词句,欣赏评价;最后概括中心,整体理解。
  就是在一个年级教学中学法的展示也有层次性。如一年级识字教学,首先安排拼音识字,其次是看图学词学句,然后是课文。这样,三种课型学法的展现就不同:“拼音识字”可提出,“读拼音,看图画,按笔顺,记字形”;“看图学词学句”可提出,“看看图,拼拼音,看清结构记字形,依照图画学词句,标点符号要看清”;课文可提出,“看清拼音读准字音,看清结构记住字形,联系句子划出词语”。显然,后一种的学习层次要高于前二种
  二、教学方法(步骤)具有阶段性,学法指导也应具有层次性
  教学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能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分阶段进行。学法指导的“教法—学法一用法”,其实就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反映了不同层次的教学水平。教法,就是指展示方法水平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明显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词素分析法,教师讲解“俯视”,指点“俯”是“低下”的意思,“视”指“看”,合起来是“低下头看”的意思。这是一种先分析词素的义,再合并成整个词语的义。教师讲清解词法,学生就可学到解词的方法。学生,即在学生悟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自己去学习方法。仍以解词法为例,学生认识了词素分析法,找关键字法、语言环境理解法、反义解词法等方法以后,若遇到词语不知应用什么方法来解释,这时教师还应该作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熟练。如“随遇而安”这个词语, 可让学生用词素分析法分析“随”“遇”“安”的义,对“而”这个虚词,教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又如,对“垂头丧气”一词,学生不难理解,但如果从语境中分析,其义就更清楚:爱尔莎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响垂头丧气地躺在地上。带点的词语就是“垂头丧气”的具体说明。教师可以通过两种解词法让学生比较,使学生知道后一种方法更好。用法,即应用水平上的反映。就是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在一定范围中应用。
  阅读教学中的段意概括,同样也可采用“教法—学法—用法”的层次来指导学习,如,有中心句作为段意的,教师可以先点出哪一句是中心句,并说明为什么可以用这一句 作为段意。这是教方法。当学生知道了这种方法以后,教师出示类似的结构,让学生找中心句,并讲讲理由,必要时教师解释,这是学法。当学生掌握了中心句作段意的方法后,引导他们围绕一个中心句写一段话,即成为用法。这样的三个阶段体现了学法指导的三个层次。
  三、学生认识具有差异性,学法指导也应具有层次性
  在不同的年级中,学生的认识差异比较明显。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因此在学习同一内容、同一知识时,学生所作出的反映也会不同。如,在识字教学分析“校”的字形时,学生记字的方法就不同。一生说:“校,木字旁,右边点横头,父字底”。(这个学生从学过的偏 旁、部件作分析)一生说:“校,木字旁,六叉(X)底边”。(这个学生把X,用X的形近来联想)一生说“校,木字旁,交字边”。师问:“交,没有学过,你是怎样认识的?”那个学生说:“星期天,爸爸带我到街上去,他指着牌子上这个交字说,这是五金交电公司的交”。由此可见,前两个学生的识字只停留在部件组合上,而第三个学生的识字已达到独体字加偏旁的识字能力。三种记忆方法反映了学生的认识领域的差异性,表现出两个不同层次的识字水平。学法指导并不一味要求教学的是同步性,而是允许学生针对实际采用异步学习,使强智学生可以学快一些,深一些,弱智学生可以学得慢一 些,浅一些。但要做到下要保底,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上不封顶,允许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通过几种学法的比较,筛选出其中最优的学法。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学法指导必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因为学法指导是一门系统科学,决不能零打碎敲,而应该从有序原理出发,要求教师按照教材、学生的实际,制定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分阶段按不同层次有计划地进行学法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