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谢云柱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第二中学
【摘要】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教师用纯真的师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数学教学;初中数学;兴趣培养
【正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学习都报着极高的热情,投入十分的精力,但由于受基础的影响,亦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的影响,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或没有什么效果,学生的期望值很高,而学习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就造成学生退缩,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失去信心,丧失信念,也就没有了兴趣,产生了厌恶情绪和恐惧感。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重要教学目标。
一、用纯真的师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教师不妨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分担忧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思想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只有学生亲近你,他才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虚心地聆听你的教诲。因此,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情。
二、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比较有意义而又生动有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目前,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特别是“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其一,忽视学情,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步到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比如在性质和定理的教学中,只强调结果的运用,而不注重性质、法则、定理产生的过程,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用不来,不会用,欲速则不达。事实上,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数学的层次美。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知,深入理解并实际运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情景创设的优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情境的创设要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努力寻求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身边的新生事物,把学生引入到问题中去,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学了用得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实用性。但在创设情景时应突出一个“趣”,克服一个 “难”;突出一个“动”,克服一个“灌”;突出一个“思”,克服一个“死”。同时还应注意少一些观赏,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展示,多一些实效。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相似三角形”一章中,选取了这样几道例题来体现一题多变的几何魅力。
例1:已知△ABC,P是AB上的一点,连接CP。(1)∠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2) 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该题图形的特点是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角和一条公共边,所以,只要满足条件∠ACP=∠B或∠APC=∠ACB,或AC2=AB·AP(■=■), 那么△ACP~△ABC,反过来若△ACP~△ABC,则有∠ACP=∠B,∠APC=∠ACB,AC2=AB·AP。
上述图形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在几何证明题中经常能够用到,因此,教师可以选取这样几道题来作为这一节内容的拓展。
例2: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OF⊥AC交AB于E,交CB的延长线于F。求证:OB2=OE·OF
例3、 AD为△ABC的角平分线(AB>AC),AD的垂直平分线和BC的延长线交于E点。求证:DE2=BE·CE
通过上述例题的选取,这不仅强化了对基本图形的运用,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几何图形的动感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强化易错易混淆题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节教学内容。
1.忽视括号
例如:计算■-■
分析:这里受小学阶段同分母分数加减数中的分数都是一个数的影响,因此,解题时没注意到减式的分子b+a是个多项式,忽视了分数线的括号作用,b+a没有加括号从而导致错误。
2.违背顺序
例如: 计算(x3y-xy3)÷(x+y)×■
分析:乘除应算的顺序应从左到右,学生很容易犯得错就是利用简便方法先算右边,约分后再进行计算。
3.张冠李戴,混淆变形
例如: 计算■-a2+a-1
分析:把解方程的去分母用在计算中。
4.滥套法则
例如; 计算■÷(■-■)
分析:学生会乱套乘法分配律。
通过上述例题的选取,学生明白了要有严谨的解题思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用教师渊博知识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尤其要转变教学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全体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尽快地把过去对教材的理解从“双基”提升到“四基”的要求上来,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间接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加强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经验,归纳并形成一种教学思想,在做上教,在教上学,做教合一。只有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精髓,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精神。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所谓“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而乐学,教师也才能因学生乐学而享受到教学的幸福,从而乐教。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赵振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 陆志昌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学习都报着极高的热情,投入十分的精力,但由于受基础的影响,亦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的影响,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或没有什么效果,学生的期望值很高,而学习效率却很低,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就造成学生退缩,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失去信心,丧失信念,也就没有了兴趣,产生了厌恶情绪和恐惧感。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重要教学目标。
一、用纯真的师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教师不妨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尽可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他们分担忧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思想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只有学生亲近你,他才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虚心地聆听你的教诲。因此,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情。
二、用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比较有意义而又生动有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目前,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特别是“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较为严重的问题:
其一,忽视学情,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有一步到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教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比如在性质和定理的教学中,只强调结果的运用,而不注重性质、法则、定理产生的过程,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用不来,不会用,欲速则不达。事实上,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数学的层次美。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感知,深入理解并实际运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情景创设的优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情境的创设要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努力寻求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身边的新生事物,把学生引入到问题中去,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学了用得着,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实用性。但在创设情景时应突出一个“趣”,克服一个 “难”;突出一个“动”,克服一个“灌”;突出一个“思”,克服一个“死”。同时还应注意少一些观赏,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展示,多一些实效。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相似三角形”一章中,选取了这样几道例题来体现一题多变的几何魅力。
例1:已知△ABC,P是AB上的一点,连接CP。(1)∠AC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2) AC:AP满足什么条件时△ACP~△ABC?
该题图形的特点是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公共角和一条公共边,所以,只要满足条件∠ACP=∠B或∠APC=∠ACB,或AC2=AB·AP(■=■), 那么△ACP~△ABC,反过来若△ACP~△ABC,则有∠ACP=∠B,∠APC=∠ACB,AC2=AB·AP。
上述图形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在几何证明题中经常能够用到,因此,教师可以选取这样几道题来作为这一节内容的拓展。
例2: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OF⊥AC交AB于E,交CB的延长线于F。求证:OB2=OE·OF
例3、 AD为△ABC的角平分线(AB>AC),AD的垂直平分线和BC的延长线交于E点。求证:DE2=BE·CE
通过上述例题的选取,这不仅强化了对基本图形的运用,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几何图形的动感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强化易错易混淆题的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节教学内容。
1.忽视括号
例如:计算■-■
分析:这里受小学阶段同分母分数加减数中的分数都是一个数的影响,因此,解题时没注意到减式的分子b+a是个多项式,忽视了分数线的括号作用,b+a没有加括号从而导致错误。
2.违背顺序
例如: 计算(x3y-xy3)÷(x+y)×■
分析:乘除应算的顺序应从左到右,学生很容易犯得错就是利用简便方法先算右边,约分后再进行计算。
3.张冠李戴,混淆变形
例如: 计算■-a2+a-1
分析:把解方程的去分母用在计算中。
4.滥套法则
例如; 计算■÷(■-■)
分析:学生会乱套乘法分配律。
通过上述例题的选取,学生明白了要有严谨的解题思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用教师渊博知识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一名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尤其要转变教学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全体学生。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尽快地把过去对教材的理解从“双基”提升到“四基”的要求上来,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间接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加强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经验,归纳并形成一种教学思想,在做上教,在教上学,做教合一。只有教师全面把握教材精髓,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才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精神。
总之,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所谓“不积小流难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而乐学,教师也才能因学生乐学而享受到教学的幸福,从而乐教。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赵振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初中数学解题思维方法大全》 陆志昌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