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陈业军

【机构】 广西桂林临桂区临桂镇中心小学

【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因此,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2.要积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3.合作小组内部要有必要的分工;4.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5.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合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合作学习
【正文】
  新课标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因此,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分享,也可以是围绕学习任务开展探究讨论。它要求分组合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让学生在充分的互动交往中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注重引导,及时全面掌握反馈信息,灵活调控教学的进度与状态,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一、语文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有的教师随意性很强,有时灵机一动或心血来潮就让学生讨论讨论,但究竟讨论什么,用什么方式讨论,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考虑不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有准确导向和学习的重难点,否则他们会抓不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再者,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而且认知水平有限,参差不齐,小组组织者、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不一定都很强,教师如果不给以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只靠学生自读自悟,那样学生则会漫无边际,而且随意性也非常之大;又或者学生由于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些什么而乱作一团。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不能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教师因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不得不从新教起。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的消极反应,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葡萄沟》这课时,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第2、3 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能读”引导小组成员放声朗读课文;2、“我能帮”,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小组里提出,让其他会伙伴帮忙解决;当然可以借助工具书! 也可以寻求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我会读”在段落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有感情地读给同伴听一听,要求学生会找好句子,会作记号,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在读中对部分内容有所感悟。
  二、要积极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时,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自读自悟、深切感受的过程,更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前提。学生个体对问题不甚了了,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探讨。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也就不能形成一个小组的共同意见。要教学生一些合作的技巧,其次还需要教师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如对于优胜的小组或个体给予额外奖励。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小组成员之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积极合作的的动力。
  三、合作小组内部要有必要的分工
  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相互合作、互补互助、共同发展。合作小组的划分应该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合作学习的目的。没有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常常是各行其是,自说自道,形成不了交流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倾听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汇报是代表本组,而不是只代表个人,报告员发言后,组内其他组员可以再进行补充。
  四、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教师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具体讲,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起到以下作用:
  (1)指导作用: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组,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开展合作交流,如何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小组学习成绩和学生个体成绩如何评定等给予指导或建议,使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
  (2)组织作用: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讨论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提醒,提出明确要求。注意调控各小组活动流程和时间,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
  (3)激励作用:交流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从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鼓励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提出,以便让全班学生共享。教师的及时表扬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学生探讨有时会流于表面,不能抓住事物的实质,或出现研究方向性错误,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以促进学生开阔思路,深入思考。
  (5)评价和奖赏作用: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适时、适当地给予评价和奖赏,不但要评价小组整体,还要注意对小组个体进行评价。因此,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和提高自身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
  五、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合作
  学生在探究中离不开合作,这一点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要努力营造愉悦、宽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合作学习、主动思维视为一种乐事。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分组讨论等互助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共同探讨课文的知识与道理。
  如在《捞铁牛》这一课里,在学生已理解打捞铁牛的过程中,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拉出的基础上,此时,教师可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为什么要做那些准备工作”,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船里装满泥沙?”讨论的结果是,“为了铲掉沙后船身可以向上浮”;“为什么两船栓紧、跨船搭架?”讨论的结果是,“为了使船只平稳,增加浮力。”学生就是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怀丙和尚事前的周密思考和安排,感受到他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让他们在这样的合作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然,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存在着这样又或者那样的问题,如,小组优生“一言堂”、个体差异明显、合作学习过于形式化和自由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教师都应注意克服。
  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上,由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控制以及完成。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内在的需求,它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使得学生思维相互激励,语言训练不断得到强化。养成合作的良好习惯,不但丰富了情感,而且增强了在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并最终促进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