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思维特点及原因分析

【作者】 黎婷婷

【机构】 广西梧州市岑溪市第三中学


【正文】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的界定
  化学学习困难生(下称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高中化学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非凡教育措施给予补偿。但应注重不能把他们称为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就是智力差,就是差生。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
  二、学困生的思维特点
  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有以下七点:①思维启动过程慢,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即学困生思维启动兴奋阈高,当他要揭示一个新问题时,受刺激的程度低,往往束手无策,或是毫无章法,或是毫无方向地寻找解题途径,他们难以把问题分解、转化,更难以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思维过程不连续,没有逻辑关系可言,呈现出点状分布。②再认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各学科知识的本质属性,弄不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不知道记忆的策略,往往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干扰,不是受到前摄抑制,就受到倒摄抑制。③思维起点低,缺乏逆向思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从头开始,演绎能力差,难以把握问题的实质持续思维下去,遇到困难难以改变思维方向,不能进行归纳或逆推,有可能会中断思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④思维节奏慢。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思维过程呈现一片模糊状态,常常在一个思维阶段原地踏步,一步步受阻,无法摆脱各种干扰因素,甚至一节课下来也是一无所获。⑤思维模糊。学困生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思维过程呈一片模糊状。⑥迁移能力差。对照例题能完成部分作业,但对变形的题就不知所措。举一反三的能力差。⑦归纳概括能力差。学困生的学习停留在识记阶段,对事物共性的认识并进行归纳的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基本上无归纳、总结。
  三、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化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化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化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化学的系统性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形成学习困难。化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非智力因素
  ①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意志较为薄弱。化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对学习化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困难很大。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②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习方法、策略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是课堂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学困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忽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重要环节,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加上理解不深,从而影响化学知识的掌握。③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三)教学原因
  ①课堂教学以师为本,忽视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况,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忽视知识的形成,使一些知识在理解上出现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学生渐渐形成“学困生”。②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过高的要求加快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学困生”的产生。③作业设计不合理,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作业有效度极低,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教师难以据此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①遗传因素。具备良好的智力和身体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学习新知识的物质基础。不可否认,人的智力和身体状况的确受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芸芸众生中,大自然赋于人类各种智慧,也造就了人的性格、兴趣、特长的差异。②学习兴趣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不较积极;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能自控、不求甚解;每当学习活动开始时,总要靠外部刺激来推动。他们常常处于学困生的临界位置,如果我们能适当引导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够脱离学困生的行列了。③学习方法不当。有部分学生学习上较努力,但学习方法呆板、机械,不会把知识的重点与内在进行联系,因此学到的知识总是零散无序,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造成理解慢、迁移慢、学习效率低;不能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不知道怎样好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所以他们常常感到委屈、苦恼、孤独,渴望同学的友谊,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④学习惯不好。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努力;经常学习注意力不较集中,容易分心,自制能力差;而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忆和思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常常对学习抱有侥幸心理,不理解学习是环环紧扣、来不得半分虚假,要靠刻苦、勤奋才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学习时,常精神不振作、行为懒惰、涣散,没有紧张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