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物理新授课的“构建”与复习课的“重构” 观课报告之物理新授课与复习课模式浅议

【作者】 高 岩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珠海路980号威海市新苑学校


【正文】  近年来,山东省通过教师远程研修平台对教师实施培训,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这一举措效果非常好。今年暑期远程研修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窦明申等六名优秀教师的课。本文以邹城六中潘玉燕老师的的新授课《力》、单县东城初级中学赵迪老师的新授课《滑轮》,无棣第三实验学校姜艳敏老师的复习课《压力和压强》、临清新华中学刘迎亮老师的复习课《光现象》,分别来分析新授课、复习课两种课型中对学生能力的“构建”与“重建”。
  一、新授课重“构建”
  新授课的重点是“构建”知识体系和学科思想。学生构建相关物理模型、构建物理思维方式、构建对基本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初步认识。
  以潘老师的新授课《力》为例,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使用拉力器来体验力,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大小和方向。这种体验式教学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中,潘老师给力学生大量的器材,例如:皮球、磁铁、塑料盆、小车等,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体验力并思考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力产生的条件。这个环节既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又能锻炼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在这节新授课中,潘老师提供了多种活动方式,来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物理概念“力”的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复杂难言的物理知识显得浅显易懂易掌握。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潘老师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及牛顿第三定律。
  潘老师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分析物理现象和规律。特别善于调动学生身边的资源,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潘老师非常注重学习组学生相互学习的利用。次数较多,且让优秀学生对后进生的辅导和讲解,体现了生生互助学习方式。这也是本节的一大亮点。
  以赵迪老师的新授课《滑轮》一节为例,赵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了解滑轮基本结构,又通过合作探究摸索滑轮的两种用法,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教师通过演示说明滑轮的实质,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明白滑轮组的构成以及使用特点。
  整节课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非常善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合作是有效的,得力的。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器材、提供活动空间,更是在学生需要解决难点时,挺身而出,把难点通过巧妙的方式解决掉。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她利用自制教具来突破讲解教学难点,就体现了教师真正“指导”的作用。
  新授课上,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深刻挖掘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概念做到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物理规律的认识显得水到渠成。这就是新授课的任务:构建对概念、规律的初步认识;构建新的物理模型和物理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基。
  二、复习课重“重构”
  复习课的重点是“重构”。重构包含重现知识形成过程、重新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重构知识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于单元复习(观课的两节中,《压力压强》是版块复习,《光现象》是单元复习),还是对于板块复习,都要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轻重比例以及在整个初中物理学中的地位。
  设计复习课之初,我们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这是哪一类复习课。例如,我们可以将复习类型分为某个知识版块的、某一单元的、某一物理分支的、某一册书的、整个初中阶段的、初中阶段分组实验的等六类。第二,这是哪一个学段的复习课。根据学段我们可以分为新授刚刚结束的复习、期中检测前的复习、期末检测的复习、结业考试的复习等四类。针对不同的复习类型和阶段,我们的策略不同。但是我们的原则是一致的:打破学生已有的知识壁垒,重构新的知识网络。
  复习课,不能是新授课的简单压缩。它不仅仅是将遗忘的知识“捡拾起来”,更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复习,唤醒对学过知识的重新构建,学生要通过复习知道某一知识在所学所有物理知识中的地位、明确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姜老师的《压力压强》复习中,笔者认为姜老师是将这两节新授来了个简单的压缩。回顾的知识轻重程度体现不够明显。没有对整个压力知识体系重构起来,也没有对压力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中的地位进行必要梳理。在学生头脑里,必将形成“新授课的再现”印象。
  本节课中,重点实验的回顾方式,教师只用手头的教材、练习册、纸张等简单演示。我认为做的不够。重点实验要重点呈现,如果能演示最好,因为唤醒的体验、认识都是最大程度的。实在不能演示,就应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或重点图片。在这方面,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从学习组织方式看,姜老师非常注重学习组学生相互学习的利用。次数较多,且有优秀学生对后进生的辅导和讲解,体现了生生互助学习方式,重视了学生能力的生成。同时,课堂上给学生很多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上台板演,能有效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这一点是本节复习课的亮点。
  《光现象》的单元复习,是八年级学生刚刚学完这一章的复习。教师想构建学生对三种光的基本传播方式,却上成了一节“画图课”。光路图确实是中考一个重点,是构建物理光学模型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将目光聚集于此是不够的。我对本节课的构建是这样的:
  第一板块:教师出示本单元大量光现象的事例,让学生区分属于哪种现象(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区分的理由。这样的目的是达到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层次:会区分三种基本光现象。
  第二板块:构建三种光线传播方式的模型。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完成各种光路图。图不在多,而在借助于图理解传播规律,并借助模型法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研究方法。
  第三板块:三种光现象的应用。本版块既可以巩固第二板块,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思维,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有用性,知道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第四板块: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并展示。这样的目的是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学生自主生成的,才是终身受益的。本版块中,教师需要提升说明本单元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课的基本框架也应如此。
  总之,课堂教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构建”与“重构”知识体系,都是认知过程的必然,合理的方式一定能高效完成学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