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行动践行新课改 课赛诠释新理念
【作者】 孔 玲
【机构】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四中学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树立“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师成长在课堂”的理念,通过课赛,展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以生为本”、“教学民主”、“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及学习方式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阐释,促进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真正起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学,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关键词】行动践行;新课改;课赛诠释;新理念
【正文】
2016年11月,红河州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红河州2016年高中政治、地理课堂教学比赛。在为期三天的课赛中,来自全州各地15所高中31个参赛选手,他们精雕细琢的课堂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犹如一道道各具特色的精美文化盛宴,不仅展示了选手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展示了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阐释,也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红河州高中政治、地理教学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为红河州政治、地理教师共同探讨新课改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本次课赛亮点很多,感悟很多,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用自己的教学诠释“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
好课有标准,但是没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品评会有不同的结论。但各位同仁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一堂好课,应该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理念引导行动,理念促进发展,新课改推进到今天,我们看到广大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反思—实践,新课程理念已逐渐转化为自觉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这次州课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各位选手能主动的以现代建构主义为指导,努力贯彻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例如建水县第三中学张晓聪老师,他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通过大量运用学生关注的身边实例,如消费调查“国庆长假逛商城”、“你的消费行为环保吗”、“房奴、卡奴、车奴”等实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启发诱导。
二、用自己的教学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本次赛课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探究讨论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形式趋于常态化、多样化。
例如我们弥勒四中吴宜静老师,她在讲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录音、摄像、剪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本节课基本知识浓缩在六、七分钟的微视频里,她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的微视频,把现代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课堂中,观看“微视频”、“欢乐连连看”、“我是小判官”、“我是小主人——共话云南大发展”等学习方式设计和合作探究目标展示,她放手发动学生,大胆调动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着学生们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在知识“生成”中应用知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学生积极回应和评委老师的关注,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生成与能力培养”翻转,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翻转,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创新思维“飞起来”。
三、用自己的教学践行“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
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学民主是新课程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师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一改过去的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民主,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例如开远一中王艳老师,她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用家乡美“滇中城市经济圈与红河北部拓展区”实例,进行情景设计:“弥勒市属于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中的一部分,作为弥勒的小主人,请为你的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可从政府、企业、个人的角度提出建议。写关键词,小白板展示)。这个问题设计很开放,王艳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合作探究,她民主可亲的教学风格,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台展示,体现了新课程“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悟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四、用自己的教学架起“课标”与“考标”之间的桥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节成功的课,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使命,这本来与考试标准是不冲突、不矛盾的。但现阶段高中教学中存在着“过度教育”、“片面教育”,教学过度向考试标准倾斜的现象,人为地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对立起来。本次比赛中,一些选手将“课标”与“考标”统一了起来,在“课标”与“考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比如,弥勒四中姚苏北老师,在讲《区域地理—西亚地区》一轮复习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严谨、课堂导入生动、启发诱导深入、材料选择贴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中《考情分析》、《微课导学》、《合作探究》、《今天你收获了吗》、《高考我来了》、《手绘总结、提高能力》等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明确的高考目标引导下,在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例如“读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出线路图,用以下的大洋、海峡、运河等组合成三条主要的石油输出线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如果你是西亚某产石油国的政府首脑,当本国的石油资源开采殆尽,你将怎样寻求本国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你家乡石屏的实际情况,为家乡的更好发展设计一个可行性规划(从旅游、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等问题设计,师生在平等对话互动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新问题,竞争展示点评纠错,生成新观点,掌握新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又不耽误提高考试成绩,让高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使“教与学”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灌输、传授”,而是“吸引、启发、诱导、感动”,“翻转课堂”让课堂更加生态高效。
总之,这次高中课赛,精彩的课堂,新颖的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现了我们红河州高中新课改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将携手同行,找出差距,厘清思路,将生态高效课堂进行到底,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课改之花精彩绽放。
2016年11月,红河州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红河州2016年高中政治、地理课堂教学比赛。在为期三天的课赛中,来自全州各地15所高中31个参赛选手,他们精雕细琢的课堂设计,精彩纷呈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犹如一道道各具特色的精美文化盛宴,不仅展示了选手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艺术,展示了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的阐释,也充分展示了近几年来红河州高中政治、地理教学研究和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为红河州政治、地理教师共同探讨新课改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本次课赛亮点很多,感悟很多,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用自己的教学诠释“以生为本”新课程理念
好课有标准,但是没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品评会有不同的结论。但各位同仁达成的一个共识是:一堂好课,应该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理念引导行动,理念促进发展,新课改推进到今天,我们看到广大一线教师通过学习—反思—实践,新课程理念已逐渐转化为自觉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这次州课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各位选手能主动的以现代建构主义为指导,努力贯彻新课程标准“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例如建水县第三中学张晓聪老师,他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通过大量运用学生关注的身边实例,如消费调查“国庆长假逛商城”、“你的消费行为环保吗”、“房奴、卡奴、车奴”等实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启发诱导。
二、用自己的教学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本次赛课中,我们看到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探究讨论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形式趋于常态化、多样化。
例如我们弥勒四中吴宜静老师,她在讲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时,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录音、摄像、剪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本节课基本知识浓缩在六、七分钟的微视频里,她图文并茂、结构清晰的微视频,把现代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课堂中,观看“微视频”、“欢乐连连看”、“我是小判官”、“我是小主人——共话云南大发展”等学习方式设计和合作探究目标展示,她放手发动学生,大胆调动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引导着学生们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在知识“生成”中应用知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学生积极回应和评委老师的关注,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知识生成与能力培养”翻转,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翻转,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潜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活起来”,创新思维“飞起来”。
三、用自己的教学践行“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
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学民主是新课程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师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一改过去的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的形象,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民主,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例如开远一中王艳老师,她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时,用家乡美“滇中城市经济圈与红河北部拓展区”实例,进行情景设计:“弥勒市属于红河州北部拓展区中的一部分,作为弥勒的小主人,请为你的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可从政府、企业、个人的角度提出建议。写关键词,小白板展示)。这个问题设计很开放,王艳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讨论,合作探究,她民主可亲的教学风格,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上台展示,体现了新课程“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悟知识的生成与应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
四、用自己的教学架起“课标”与“考标”之间的桥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节成功的课,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使命,这本来与考试标准是不冲突、不矛盾的。但现阶段高中教学中存在着“过度教育”、“片面教育”,教学过度向考试标准倾斜的现象,人为地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对立起来。本次比赛中,一些选手将“课标”与“考标”统一了起来,在“课标”与“考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比如,弥勒四中姚苏北老师,在讲《区域地理—西亚地区》一轮复习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组织严谨、课堂导入生动、启发诱导深入、材料选择贴切、师生互动活跃,课堂中《考情分析》、《微课导学》、《合作探究》、《今天你收获了吗》、《高考我来了》、《手绘总结、提高能力》等设计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明确的高考目标引导下,在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例如“读西亚的石油主要输出线路图,用以下的大洋、海峡、运河等组合成三条主要的石油输出线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如果你是西亚某产石油国的政府首脑,当本国的石油资源开采殆尽,你将怎样寻求本国的经济发展之路?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你家乡石屏的实际情况,为家乡的更好发展设计一个可行性规划(从旅游、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等问题设计,师生在平等对话互动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新问题,竞争展示点评纠错,生成新观点,掌握新方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既夯实了基础知识,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又不耽误提高考试成绩,让高考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使“教与学”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灌输、传授”,而是“吸引、启发、诱导、感动”,“翻转课堂”让课堂更加生态高效。
总之,这次高中课赛,精彩的课堂,新颖的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现了我们红河州高中新课改朝气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见识,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将携手同行,找出差距,厘清思路,将生态高效课堂进行到底,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课改之花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