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浅议价值观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作者】 史达波

【机构】 山西吉县中垛联合学校

【摘要】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一项目标。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构建价值观教育渗透这个模式,以利于同行们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地加强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关键词】价值观;语文教学;渗透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一个人的价值观又决定和影响他的情感和态度。因此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如果语文教学中没有了价值观的教育那就是没有灵魂的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全部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脱离了这一主体需要,教育价值不复存在。“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把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要作教育活动的轴心和归宿。”
  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语文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富有意义,人生会更有价值,在语文传承中,有价值的人生才能获得永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什么是价值,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看法,是因人而异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通过对课文中一些人物事迹的学习,以及一些伟大人物品格的感染,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例如科学家邓稼先、玛丽·居里等人在科学上的贡献,英国的探险家斯科特等。
  二、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渗透模式构建
  1.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2.模式构建
  3.实施条件
  该模式要顺利实施,应具备的内在条件是:学生应具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外在条件是:教师积极的引导,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一课为例,简介一下该模式的操作流程:
  1.教学目标的渗透
  作为教师应该先明了教学目标,且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语文的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目标的灵魂,知识与能力是价值观的载体,单单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离开语文的基本内容,那价值观教育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同样,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即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积极的价值观形成,就要借助于另外两个目标的完成才能实现,它是渗透于前两个教学目标之中,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方能完成的。
  以本课为例,要让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重要的文本信息,并能够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这样才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的渗透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这一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本课为例,因为本课篇幅较长,课前要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然后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词(比如:震撼、钦佩、崇敬)来形容读完文本后的感受或心情;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中找出能打动自己的情节,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强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第四个环节,学习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对一些情节中的语句或关键词要反复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第五个环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总结: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人可以失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倒。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从本文中你可以体验得到。
  3.教师语言的渗透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优美的语言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在领略其语言美的同时,激活人的思想,产生至深的意境,获得人生的快乐,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渗透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是双向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每位学生都应当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使语文教育达到较高的境界。
  4.师生行为的渗透
  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是价值观在语文教育渗透中的最终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着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行为养成中去。积极的价值观形成是宗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目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是双向的。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使学生能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5.教学评价的渗透
  积极的价值观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到议事日程,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教学时机,认真地把这一要求贯彻下去,同时,评价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切忌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的自我评价法,学生间相互评价法,测验法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将积极的价值观渗透到评价体系之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