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正确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

【作者】 多杰卓玛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小学生很多业余时间消磨在网上,课外阅读越来越少。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正确的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课外阅读要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吸引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趣味性;语文水平
【正文】
  一、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性
  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多读,多练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性情,扩大视野.启迪思维,增强自学能力,培养其学习兴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显然是不够的。有效提高学生能力、增长知识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就是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指导学生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名著,对培养学生正确认知生活,获取思想营养,具有重要意义。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
  2.课外阅读能放大学生广阔的视野。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不仅遣词造句写作能力较强,他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思维比较敏捷。
  3. 课外阅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及想象力。很多老师和家长片面理解课外阅读的作用。认为只有对提高学生的作为能力和考试成绩的课外书才值得读,除此之外,都是闲书。对“作文大全”、“试题库”、“好词佳句”之类读物特别感兴趣,总是希望能立竿见影提高学生有语文水平。更有甚者,认为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行了,就是成绩好的好学生。不知道考试好不过是课内知识的测试而已。忽略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写作能力提高的巨大作用。课外阅读,也是帮助学生完成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点点滴滴,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4.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5.获取间接知识,提升素质、开发智力。
  学生普遍读书少,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们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大家看书的时间,看有意义的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现在有多少孩子知道春秋战国?知道秦皇汉武?知道三国鼎立?对于我们祖先文化精髓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学习。
  二、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
  1.社会功利不良诱导。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教育,大量的重复练习和繁重的课外作业挤压学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为了追求高分,在学习上一味追求“有用的知识”,排斥与考试无关知识的学习。
  2、阅读兴趣不高,知识面窄。很多学生不喜欢看中外名著,更别提古诗词。唯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动画片,连环画还有电子游戏。他们几乎从没有体验过读书的真正乐趣。而且本身这些读物几乎可以称之为“毒物”(有点偏激),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帮助。
  3、缺乏有效性,缺乏深入了解。有些孩子并不是不爱看书,但更多的看的是浮于表面,还有的是看个热闹。而且没有选择,滥读书。这也是很多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很喜欢看书但仍旧是不知道怎么写作文,怎么去阅读。
  三、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如果您让我给孩子推荐几本书我真不知道,包括一些网站或者一些老师推荐的书可能很好,但是也不一定适合您的孩子,我觉得要想真正让课外阅读起到对于孩子语文学习还有语文素养提高的作用,只要掌握下面这个原则就好了(只是我的理解)。
  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就能使学习成为一种乐此不疲的享受。情境型的家庭作业,融情境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观察等诸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训练从“单一”走向“综合”,也使“减负”落到了实处。因此,只要我们在家庭作业形式、内容的设计上花一番工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便能真正使家庭作业焕发其生命的色彩!
  低年级家长应该给孩子选择图文并茂的书。选择孩子感兴趣爱看的书让孩子去看。
  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老师和家长应该指导孩子有选择地阅读,但还是要以孩子兴趣为主。培养兴趣,再谈提高
  2、掌握一个原则。“课外阅读是课内知识的有益补充”。不一定每一本书都适合孩子,但是再给孩子选择书的时候根据这个原则我觉得始终不会错的。举个例子,六年级课本有一篇鲁迅的文章节选《少年闰土》,这出自鲁迅的《故乡》,那您就可以引导孩子读完整篇《故乡》,读鲁迅的传记和其他作品,这既让他对于课内的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又拓宽了知识面,丰富了积累。到了中学也是这样,日积月累,您会发现孩子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
  3、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著名画家范增先生直到现在还每天坚持读两个小时的书。那他的知识不渊博那就怪了。习惯其实就是坚持,这点同样很重要。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应该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初步阅读,简单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是深入阅读,了解细节,再者应该有读书笔记。最后应该有交流。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读书学习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学生学习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学生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逐渐消钝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削减了语文学习的灵性,遏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课前布置阅读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有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一束鲜花》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周总理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有初步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交流给其他同学。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从而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课后推荐读物
  即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后,推荐学生阅读《赵州桥》、《中外名桥》等,让感兴趣的同学去收集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名桥图片、资料等,并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中外名胜古迹。在收集资料和交流汇报中,即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又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丑小鸭》后,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等,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此外,还可以一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教师向学生或者学生之间互荐好书佳作,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线,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线,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就可以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