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作者】 肖 羽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庆卫镇中心学校


【正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学生学习的源泉,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语文才会焕发生机。所以,我想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扮演生活角色,培养语文意识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语文覆盖思想道德、美学、语言等多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字、词、句呢?这就要让学生将所学的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尽可能还原生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胖乎乎的小手》之类的课文后,就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扮演文中的角色,当一当“小雷锋”或在家为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感情。
  事实告诉我们,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将语文学习放置到一个大环境中、学生生活之中是有必要的。除了在生活中做一做、演一演,有时还可以画一画。结合课文知识,让学生动手描绘,美化生活。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如:杜甫的《绝句》,杨万里的《小池》等,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中,又会另有一番景象。实践证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体现出了她的趣味性。
  “解放眼睛”让学生展望世界,“解放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自如。开放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学生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巧用教材,体验课文内容
  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不同,数学的教学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基本上不能跳跃着上课,而语文教学则可以打乱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顺序,甚至打乱单元内部课文排序进行教学活动。因为语文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许多课文就是取材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如《看电视》、《我家的一角》之类的课文,就可以在布置学生亲身体验后再讲;再如二年级下册课文《充气雨衣》,如果选在下大雨,有学生穿着雨衣来学校的时候教,更能使文本内容和学生产生共鸣。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社会”、“自然”背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觉学语文就是在学生活。
  三、开展课外活动,加强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以课内所学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着眼于增强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的能力。现在不少学校都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何通过这些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充分地感性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为例,可以让学生回家表达对母亲的关爱,更好地将书本中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课堂上所学知识,如果在课后得不到更好地巩固的话,那就根本无法将其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教师应看到这一点,并努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总之,语文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自然应该回归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把生活渗透到课堂中去,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原有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使心智技能、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自有人以来,生活就是教育,那里有生活,那里就有教育。语文教育更要用语文知识去武装生活、指导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课堂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当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个亮点、激起一点波澜、点化一道风景,使语文多一份创意、多一份精彩、多一份灵气、多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