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讨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 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城北中学

【摘要】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这些年被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所采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人、物、事更好地引入教学内容,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数学老师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活动。本文旨在介绍生活情境法在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活情境方法的应用现状和不足加以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如何运用好生活情境法的建议,希望对同行们能有所启发。
【关键词】生活情境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正文】
  1.前言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就能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吸收和掌握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将生活情境方法带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便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对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有重大意义。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生活情境法的实用性,但是仍然有些不足需要改进,有些策略需要研究。
  2.生活情境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并造福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的课程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解决现实生活所涉及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借助生活情境法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更好导入课程内容,营造课堂良好气氛,而且对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2.1加深学生的数学知识印象
  生活情境方法就是将数学知识以现实中的生活情境的方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一般来说有图画法、数据法及实物展示法等。这是对数学服务生活这一教学理念的完美阐释。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所以在需要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理论时,就必须将其形象化,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学生们在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后,反过来再联系之前设计的生活情境,便能获得通过数学计算解决一定的现实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学会生活,进入社会,融入社会。
  2.2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单纯地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们很容易就感到无趣和厌倦,自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培养所需能力,这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是严重的损害,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生活情境教学的推行,便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难题。当课堂内容与学生们息息相关,有些还是他们平时碰到却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们自然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良好的课堂氛围便营造出来了。之后,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之下,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现实情境积极思考,通过数学计算得以解决。这既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就感,对数学这门课程也愈发感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目前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活情境法能否在小学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运用策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为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良好效果而感到喜悦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认识到这些不足,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3.1情境与学生生活的脱节
  生活情境的选择也不是漫无目的,随意摘取的,必须要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才能更好地与教学对象拉近距离,更好地开展自己课堂教学。举个例子,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材有这么一课《凑整十的加减法》,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到整十、整百这些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去商场购买文具找零钱这一学生的日常事件进行导入。小明带了十元钱去商场买铅笔,花了四元,收银员找给小明六元。学生们便能明白凑整十加减法的概念,随后的数学计算便水到渠成。
  3.2情境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符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提醒小学数学教师们在设定生活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仔细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避免用成人思维代替的错误示范。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不近相同,教师一定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定相贴切的生活情境。举个例子,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一课《认识物体和图形》,在进行这一节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实物法,将生活中小朋友们经常碰到的事物殆尽课堂,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硬度有直观的认识,会产生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将其搬到四五年级的数学课堂,便显得很幼稚,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不同年级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也会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从学生出发,摘取适合本年龄段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生活情境的教育作用不足
  生活情境的选择还要遵循教育性、启发性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和净化作用,获得正确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学生们不仅能通过生活情境方法获得数学知识,还能够在正确引导下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下转第90页)(上接第82页)生观。举个例子,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这么一课《平均数》,教师可以通过智叟分粥的故事,既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还能让学生们树立平等,公平的价值观念,一举两得。
  4.正确运用生活情境法的方法和策略
  4.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烈,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选取有新鲜感又有思考空间的生活情境,刺激学生们的探知欲。当然,塑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是至关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们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引导和鼓励为主,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绝对不能出现让教师的话语权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情况。
  4.2生活情境的运用要适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穿插内容丰富的生活情境自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无节制,无标准的。生活情境运用的少了,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一味地、盲目地给小学数学课堂硬塞过多的生活情境也是不可取的。一定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理论知识和计算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果说课本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躯干,那么加入的生活情境就是四肢。二者缺一不可,但又要以课本知识为主,生活情境为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一节数学课茫茫多的生活情境,那就变成故事会了。简单来说,比起数量,生活情境的选择更注重的是质量。
  4.3重视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情境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对一个生活情境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解决该数学问题之后,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总结以及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以后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类似生活中数学问题影响重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数学教学更注重的是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的形成,这也是素质教育下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要求和最终目的。
  5.结语
  综上所述,把生活情境带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这是近几年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新要求,新课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科学的、适度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通过丰富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既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了数学,也形成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加喜爱数学,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李 琦.刍议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培训,2017(02)
  [2]刘毓梅. 论述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
  [3]高逸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J].成功(教育),2013(04)
  [4]钱俊菊.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