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政治课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反思
【作者】 陈文瑞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一中学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运用到高中政治课堂上来。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障碍,不能盲目效仿,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教学选择。【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中政治课;局限性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成为了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和学案,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最后经过教师的解答获取知识,即课前自学和课堂内化。思想政治课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政治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缺失价值观教育
高中政治课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集思想、知识、智能培育于一体的课程。但当下的政治课翻转课堂,更多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前学习和课上讨论重难点知识,并通过试题巩固反馈,这样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却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缺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高中政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如果学生只懂得知识,却不能内化行为,就无法达到思想内化与觉悟提升,使政治课缺少了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得不到彰显。
二、生成性教学难以实现
重视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中各因素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体验性、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将理论生活化,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师会事先编制预设学案,让课堂按预设的规划走,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的关注,教学过程丰富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延展被遮蔽甚至被压制。
三、部分课程内容不适合“翻转”
实行翻转课堂要符合教学要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定。不是所有政治课程都适合翻转课堂。有的章节讲述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国家意志,这些内容严肃且难以理解,通过课前看视频自学无法消化并内化;再如哲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对于缺乏生活感悟的学生而言,单纯通过观看视频,无法理解哲学的奥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盲目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四、知识点系统性不强
实施翻转课堂,从以往的灌输式变成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在学的前面,让教师真正针对学生的需求而教。而这种“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学成果为基础来备课,教学活动设计不易全面覆盖教材,在微课设计上选取的都是细微的知识点,知识点板块性不强,松散宽泛,割裂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高中政治课程是按照一定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组合的完整缜密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零散化、片面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在广度、深度方面存在不足。
五、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模式
翻转课堂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颠倒了传统教学秩序,课前与课上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次序的变化。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首先大多数翻转课堂上学生都是课前看课自主学习,而大部分学生习惯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起来很被动;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看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脚踩西瓜皮”,使得看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政治课本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再次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缺乏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降低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六、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优秀的视频和学习资料是上好翻转课堂的前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录制较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视频制作、教学设计、题目整理,这个过程耗时耗精力,使得教师工作负荷急剧增大。而且有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学校已经被占据大量时间,回到家必须自学新的教学视频和学案,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有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看几遍视频才勉强理解,前置学习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未减负反而增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面对新的教学潮流,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恰当的借鉴引用,但由于学科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等多种因素,翻转课堂不适合全面仿效,更不适合大规模地把它搬进课堂,不能盲目跟风一刀切。高中政治课堂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情、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模式,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允 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2]叶波 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3]王忠惠 朱德全 “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
[4]赵兴龙 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5]蒋学娟 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成为了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学生在家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和学案,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最后经过教师的解答获取知识,即课前自学和课堂内化。思想政治课引入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政治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缺失价值观教育
高中政治课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集思想、知识、智能培育于一体的课程。但当下的政治课翻转课堂,更多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课前学习和课上讨论重难点知识,并通过试题巩固反馈,这样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却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缺乏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高中政治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如果学生只懂得知识,却不能内化行为,就无法达到思想内化与觉悟提升,使政治课缺少了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得不到彰显。
二、生成性教学难以实现
重视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中各因素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政治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体验性、生成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将理论生活化,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师会事先编制预设学案,让课堂按预设的规划走,更多地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的关注,教学过程丰富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延展被遮蔽甚至被压制。
三、部分课程内容不适合“翻转”
实行翻转课堂要符合教学要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来定。不是所有政治课程都适合翻转课堂。有的章节讲述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体现国家意志,这些内容严肃且难以理解,通过课前看视频自学无法消化并内化;再如哲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对于缺乏生活感悟的学生而言,单纯通过观看视频,无法理解哲学的奥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盲目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四、知识点系统性不强
实施翻转课堂,从以往的灌输式变成互动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在学的前面,让教师真正针对学生的需求而教。而这种“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学成果为基础来备课,教学活动设计不易全面覆盖教材,在微课设计上选取的都是细微的知识点,知识点板块性不强,松散宽泛,割裂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高中政治课程是按照一定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组合的完整缜密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零散化、片面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在广度、深度方面存在不足。
五、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模式
翻转课堂突破了原有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颠倒了传统教学秩序,课前与课上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次序的变化。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首先大多数翻转课堂上学生都是课前看课自主学习,而大部分学生习惯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习起来很被动;其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看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脚踩西瓜皮”,使得看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政治课本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再次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缺乏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降低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六、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优秀的视频和学习资料是上好翻转课堂的前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录制较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准备视频制作、教学设计、题目整理,这个过程耗时耗精力,使得教师工作负荷急剧增大。而且有些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学校已经被占据大量时间,回到家必须自学新的教学视频和学案,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有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看几遍视频才勉强理解,前置学习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未减负反而增负,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面对新的教学潮流,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恰当的借鉴引用,但由于学科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等多种因素,翻转课堂不适合全面仿效,更不适合大规模地把它搬进课堂,不能盲目跟风一刀切。高中政治课堂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情、教师与学生教学的模式,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允 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2]叶波 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3]王忠惠 朱德全 “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
[4]赵兴龙 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5]蒋学娟 翻转课堂的误区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