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肖 伟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效果;方法
【正文】
  学习兴趣,是学习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想学、爱学,从而学好物理。下面简要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不能冒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的思维与做法。我们在校园里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其所教的科目。那么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与所教的学科是不可分的,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师生关系和谐友善。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要双方在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良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一堂生动而幽默的物理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固体、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状态时,由于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学生很难理解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分子运动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课堂上打比喻:你们每个同学都像一个分子,在上课时学生不能随意走动,只能在座位上有一些学习的小动作,这种情形就和固体的分子运动相似。课间同学们的活动范围增大了,但还受限制在校园内,这种情形就像液体的分子运动状态。周末放学每位学生都可以回家,四面八方都可走,他们活动的范围很大,这就像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学生都表现出理解和认识,事半功倍。
  二、注重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规范的实验操作,最终的实验现象能代替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直观、生动有趣、形象真实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注重,尽管有些实验在生活中很常见,教师上课时也要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分析、总结物理规律。例如:在讲水的沸腾规律时,要求做烧水的演示实验。尽管烧水这件事在家经常做,但学生可能未认真的观察过水烧开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未体验过水烧开后水温是否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做这个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就是利用有趣的“演”和可见的“示”来替代教师的语言,让学生轻松,简单的得出物理规律,还能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对于演示实验,有时还不能满足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实验,他们的这种喜欢做物理实验的表现,更能说明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实验,教师一定要加强,要求人人动手,让学生从做实验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特别对那些偏重在实践中学习的学生,在实验课中他们更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尝试,因而也更容易由对物理实验感兴趣进而发展成为对物理学感兴趣。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外小制作,小实验。课外的小制作,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妙趣横生,令人心醉的而且是使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绚丽的,生活中蕴藏着许多自然现象。如为什么天会刮风,下雨?为什么海水会涨潮?为什么水会结冰?为什么鱼肚里有鱼鳔,鱼鳔有何用?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趣味性、科学性、独特性,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物态变化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天气如雨、雪、雾、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合实际,学生必然会提出疑问,何时形成雨、雪、雾、雹等天气?它们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再如,讲浮力时,教师可联系“泰坦尼克号”船撞上冰山后,为什么会下沉?物体的下沉?,满足什么条件?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能很愉快的、轻松的接受新知识,并且能灵活的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物理问题,可以说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是成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成功。这里,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准备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地学习,就一定会感到明显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喜悦。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采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一至三个学生告诉他:“明天我要提问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转到不预告,视其情况而定。再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虽不理想,但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组织一些小制作竞赛或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使其兴趣范围适当扩大,扬其长、补其短。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兴趣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人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并且是“一桶新鲜的水”,这“一桶新鲜的水”意味着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地更新的知识,而给学生的这“一杯水”,却并非是从“一桶水”中随意倒出来的。它应该是从“一桶水”中“提炼”出来的,是“一桶水”的精华所在,是像蜜蜂那样辛勤酿出的“蜂王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占有丰富的资料,才能教起来得心应手,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