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作者】 韩有忠

【机构】 青海省循化县白庄学区科哇学校

【摘要】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新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或得集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标准
【正文】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新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或得集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护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
  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二、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老师们想解决的问题,私下认为,不妨从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发展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大有裨益。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准确计算;仔细观察、用心记忆来训练,到了高年级就要进行认真检查、仔细检验的习惯培养,此外,一题多解的习惯性思考也是培养的重点。只有在课堂上进行严格培养,负责指正,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行为习惯,这对未来缜密思维,严格要求等良好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是指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模式,具体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就是“一题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问题”“障碍”“趣味”等方式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强烈求知欲,另外,因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故而,教师应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比如,多看图形,认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记忆,继而扩大图形,引入立体图形,形成空间感,最好是身体力行,加强空间认知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自己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观念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