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发散性提问策略

【作者】 加羊卓么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然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着重就小学语文课堂发散性提问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观念先行,为课堂发散性提问奠基
  课堂提问的发散性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同时,老师也好,学生也罢,课堂上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要提出答案多样的发散性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才具有生命力和激发力,犹如平静的湖面扔下一个大石头,激起千层波浪。
  如:我在教《鸟的天堂》的第三段(群鸟纷飞场面)时,完成了预设教学任务,正要总结此段,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一位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满脸疑惑地问道:“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乱”了起来。此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就知道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谁能帮他解开这个谜底?
  生: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但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因为鸟儿晚上宿在树上,一早就会飞出去觅食。如果在较大的树林里,往往整天都会有很多鸟儿栖息在一块儿,那是由于树林里本身就有足够的食物。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虫子、果子、嫩叶等食物一定非常丰富,鸟儿当然不愿再远行了。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树大叶茂,所以慕名而来。
  生:我还有补充,这儿不但自然生态环境好,人们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儿的人们不许捕鸟,怕破坏自然环境,这样,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有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啊!
  生:鸟儿离不开树,树离不开鸟儿,人们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鸟与树是那么和谐,人与自然也是那么和谐,怪不得巴金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说得好,同学门思路开阔!由和谐的自然之美想到了人们的精神之美、行为之美。
  ……
  课堂一问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把头脑中生活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将问题结实和想象得多么贴切、自然、合情合理,学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主题,想说什么就是什么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应怀着宽容与鼓励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的优点;正是善于把学生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从而使学生的对话热情一浪接一浪,对话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从而使文本在对话中创造性地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发散性
  发散性提问就要改变以往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单一性提问为综合性强的发散性提问。单一性问题,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它的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发散性问题?它相对于单一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如,《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哪里看出他勇敢?、哪里看出他的爱国?3、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几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学生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紧接着这位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一位学生说:“课本上说‘秦王没占到便宜’,我推想一定是赵王占到了便宜,所以我认为赵王胜了秦王。”一个学生说:“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另一个学生说:“还有,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还有个学生说:“我是从乐器的声音中听出来的,瑟的声音优雅动听,赵王鼓的是胜利之歌,而秦王击缶的声音像敲破罐子的声音一样,所以我觉得赵王战胜了秦王。”
  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几个导读题。因为他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两相对比,前面的几个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发散优化,以精妙的发散性问题替代繁琐的单一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教学理念,让更多发散性课堂提问激发、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真正建构起清新活泼、人文性强的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