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策略

【作者】 吕嘉嘉

【机构】 广西陆川县横山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而成为了“学困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有效的策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大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WTO的加入,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教学中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初学时,同学们热情高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再学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学生变得垂头丧气,失去了学好英语的信心,成为了学困生。这一现象已成为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调整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的发展。现就这一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与老师们探讨。
  一、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懂为什么要学,不懂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中怕吃苦、怕累或贪玩,学习不努力。其次,学习方法不得当,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学生虽然自己很想学,但学习方法不对,致使情绪波动大,思想包袱加重,成绩上不去。这样经过多次失败,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兴趣,由厌学到放弃了学。第三,有的学生很喜欢学习英语,但接受能力差,反应也较慢,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没消化、巩固,明天又要学习新的知识,久而久之产生了恶性循环。第四,由于升入初中后,所学科目增多,而英语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为了学好其他学科,就放弃了英语,造成了偏科。第五,有些本来学习不错的学生,由于班内其他同伴对英语不感兴趣,不愿学,受其影响也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2.教材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起点高,内容较多,任务偏重。尤其是农村学生,在小学里没有开设外语课,升入初中后同学们都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学习这门新的学科,但是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大量的词汇,使学生无从下手,一进门就给泼了一盆冷水,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厌学现象。另外,由于教学任务重,老师们为赶进度,应付考试,致使教学进度加快,使学生学过的知识读不准,记不牢,也会使部分学生掉队。“超编教学”也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农村学校一般每个班里有五、六十人,多则达到七十人,教学中不利于是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反馈,教师也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同学,致使有的同学被老师“遗忘”。
  二、针对学困生应实施的教学策略
  1.加强思想教育,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掌握英语是当今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当今互联网络是全球信息资源,若不懂英语,上网也是寸步难行。另外,个人升学、就业也必须学好英语。
  (2)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第二起跑线,是智力开发的黄金时间,而英语具有开发智力的价值,我们学习母语主要开发左脑,学习英语可以开发右脑。语言是一种交流的能力,所以学习语言就意味着增强能力.
  (3)注重情感投入,把爱心献给学生。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弄清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学生叫朋友,了解到每个学生的 长处,及时激励并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比如,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可以在课堂上这样表扬他:Great! How clever you are!I believe you’ll do very well in English!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初学英语时,教师要从“严”字上狠下功夫,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好英语的根本所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减退。在英语入门教学时,教师要遵循语言的认知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大胆开口的习惯;培养学生读音准确、书写规范的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朗读、善于背诵的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勤于归纳的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