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上好初中计算机技术操作课
【作者】 丘春凤
【机构】 广西陆川县横山镇初级中学
【摘要】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本操作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可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本模式适用于初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课和应用软件课中的新授课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模式
【正文】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理论依据。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将如读、写、算一样重要,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初中计算机课程包括有: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几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操作课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占总课时的50%-70%,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精讲多演多练,加强上机练习,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发挥计算机的直观性特点,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后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而渐进的上机练习,形成操作技能。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辩证关系,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迅速形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功能目标。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观察、模仿、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操作课教学中运用本模式展开教学是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可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合理、科学地设计上机练习,恰当选用CAI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适用范围。本模式适用于初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课和应用软件课中的新授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1、提出任务,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承上启下,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展现本节课的新操作技能,导入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计算机操作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有的放矢,并带着高涨的求知欲望从事学习、思考和操作。
2、单项示范操作,明确要领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将知识点按操作步骤细分,并将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领会操作要领,明确操作步骤。
注意发挥计算机演示的直观性特点,充分运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网等演示方式,教师边讲边演示操作时要突出重点,要恰当选用CAI教学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突破难点,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形成性练习,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形成性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形成梯度设置,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到练习中去,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练习与教师单项示范操作要相互结合,不可单独分开。
4、综合示范操作,主题练习。通过教师的单项示范性操作和形成性练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我们应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综合示范操作,并完成主题练习,让学生对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运用自如。主题练习可以是本节内容的综合训练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课时的综合练习。主题练习还可以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采用软件测试方式或分组竞赛等方式。
5、反馈矫正,归纳讲评,对比扩展。在练习中我们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矫正示范。还要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根源,更正错误操作,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归纳本节的主要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交流操作技巧等方式进行讲评、小结。将某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进行对比和归类,将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使用中去,如文字处理中的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在许多软件中的设置方法是一致的。
三、实现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熟悉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熟练、准确。教师要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讲解与操作练习的时间比例,备好学生、教材。形成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综合练习或主题练习要切合教学内容,便于形成综合技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技能的整套练习是基本技能教学成功的关键,整套练习是在单项操作的分解练习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包括单项形成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和强化训练或主题练习。练习应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一般应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
2、对学生的要求。操作练习前必须明确操作练习的目的、步骤和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真听讲,积极动手,在学习中互相帮助,认真做好各种练习。
四、优越性
在完成综合性练习或主题练习时,应回顾已掌握的操作技能,结合题目要求明确使用的操作技能,思维活跃,发挥创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形成性练习的检查能及时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易于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能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操作练习次数增多,技能形成快,学习自主能力逐步增强。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理论依据。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将如读、写、算一样重要,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初中计算机课程包括有: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几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操作课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占总课时的50%-70%,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精讲多演多练,加强上机练习,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发挥计算机的直观性特点,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后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而渐进的上机练习,形成操作技能。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辩证关系,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迅速形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功能目标。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观察、模仿、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操作课教学中运用本模式展开教学是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可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合理、科学地设计上机练习,恰当选用CAI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适用范围。本模式适用于初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课和应用软件课中的新授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1、提出任务,巧设导入,激发兴趣。承上启下,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展现本节课的新操作技能,导入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计算机操作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有的放矢,并带着高涨的求知欲望从事学习、思考和操作。
2、单项示范操作,明确要领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将知识点按操作步骤细分,并将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领会操作要领,明确操作步骤。
注意发挥计算机演示的直观性特点,充分运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网等演示方式,教师边讲边演示操作时要突出重点,要恰当选用CAI教学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突破难点,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形成性练习,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形成性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形成梯度设置,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到练习中去,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练习与教师单项示范操作要相互结合,不可单独分开。
4、综合示范操作,主题练习。通过教师的单项示范性操作和形成性练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我们应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综合示范操作,并完成主题练习,让学生对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运用自如。主题练习可以是本节内容的综合训练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课时的综合练习。主题练习还可以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采用软件测试方式或分组竞赛等方式。
5、反馈矫正,归纳讲评,对比扩展。在练习中我们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矫正示范。还要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根源,更正错误操作,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归纳本节的主要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交流操作技巧等方式进行讲评、小结。将某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进行对比和归类,将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使用中去,如文字处理中的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在许多软件中的设置方法是一致的。
三、实现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熟悉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熟练、准确。教师要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讲解与操作练习的时间比例,备好学生、教材。形成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综合练习或主题练习要切合教学内容,便于形成综合技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技能的整套练习是基本技能教学成功的关键,整套练习是在单项操作的分解练习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包括单项形成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和强化训练或主题练习。练习应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一般应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
2、对学生的要求。操作练习前必须明确操作练习的目的、步骤和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真听讲,积极动手,在学习中互相帮助,认真做好各种练习。
四、优越性
在完成综合性练习或主题练习时,应回顾已掌握的操作技能,结合题目要求明确使用的操作技能,思维活跃,发挥创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通过对形成性练习的检查能及时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易于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能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操作练习次数增多,技能形成快,学习自主能力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