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韦玫瑰
【机构】 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实验”教学环节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也是化学教学的独特魅力,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问题、情景、开放、体验教学等方法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关键词】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正文】
化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也在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但传统、大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结果是课堂效率不高。新课程倡导学生作为主体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验”教学环节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也是化学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整个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
一、以“问题”为引导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约翰?杜威曾说过:问得好则教得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互动”、“对话”,提问作为“互动”、“对话”的主要承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教师在45分钟课堂中平均每分钟提问2.1次,但这些提问中低层次(机械、记忆性)的问题占了58%,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
有效问题不仅是问题本身具有探究性,而且是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提高的问题,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走得进去,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基础较好的学生探个明白,既启动了学生思维,又提升知识的有效构建和理解力。例如鉴别O2和CO2方法,学生少则找出2种,多则可以找出7种,这样的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当然,创设更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要素问题情境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困难问题,让“问题意识”成为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不仅体现了考试改革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冲击了封闭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探究NaOH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NaOH溶液会不会变质?
(2)NaOH的原理是什么?
(3)NaOH变质的原理与熟石灰变质的原理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NaOH溶液没有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假设二:NaOH溶液部分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
假设三:NaOH溶液完全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接着引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用稀盐酸来验证假设一;用氯化钙和酚酞溶液来验证假设二和假设三;然后进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验证假设一:
在交流与知识的拓展环节中,又以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往样品中滴加的是氯化钙而不是氢氧化钙?
②氯化钙为什么要过量?
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答过程来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 以“开放”为主线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做“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导师”。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创新的学习能力。在重视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要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和动手,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同时,课堂实验问题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实验问题。
开放性实验是在课堂实验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创新实验,该类实验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意义重大,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介绍实验室制取少量的NaOH溶液的时,可先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讲起,引导学生从分离提纯角度来考虑如何获得纯度较高的烧碱溶液,从而逐渐推出药品的选择为:Ca(OH)2和纯碱溶液;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熟石灰与纯碱的质量比,再分别配制以上两种溶液(再现配制溶液的步骤),接着进行反应、过滤,最后获得烧碱溶液。
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逐步唤起学生的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元素”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 以“情景”为契机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标准》一大亮点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核心被强势推出,倡导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可靠的问题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盲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新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随年级升高减低,加上学校和教师对化学实验功能认识片面及实验设施不足和相对落后,导致实验教学效益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化学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艺术的创设情景冲突,实施情景教学。因此,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观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欲望,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可创设对比实验情景:①未滴加酚酞溶液前酸碱反应的现象;②滴加酚酞溶液之后碱滴入酸的实验现象;③滴加酚酞溶液之后酸滴入碱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反应,滴加反应物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同,从而得出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正确滴加药品的先后顺序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另外,“图示实验” 也是创设实验情景的重要手段,就是一些很难完成的实验或者是以前曾经做过的实验而不需要重做的实验,通过图示的方法把实验呈现出来。这些实验需要的仪器较少,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老师只要画出一只锥形瓶和滴定管,选择适当的指示剂,稍加点缀,就可以让学生判断溶液颜色变化,以及溶液中物质过量情况。在新课教学中尽量少用“图示实验”,应该多用真实的实验来设计教学情景。
总之,化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探究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想方设法地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但因贫困地区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缺仪少药”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大大减少了,导致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熊新华. 杨玉琴.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结构、层次与生成[J].化学教育,2013(5):3
[2] 李 平. 高效课堂教学与化学实验创新设计[J]. 化学教学,2011(3):13-14.
[3] 丁文楚. 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J]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11-12.
化学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也在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但传统、大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结果是课堂效率不高。新课程倡导学生作为主体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验”教学环节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精华,也是化学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整个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
一、以“问题”为引导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约翰?杜威曾说过:问得好则教得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倡导“互动”、“对话”,提问作为“互动”、“对话”的主要承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教师在45分钟课堂中平均每分钟提问2.1次,但这些提问中低层次(机械、记忆性)的问题占了58%,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
有效问题不仅是问题本身具有探究性,而且是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探究、有所感悟、有所提高的问题,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走得进去,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基础较好的学生探个明白,既启动了学生思维,又提升知识的有效构建和理解力。例如鉴别O2和CO2方法,学生少则找出2种,多则可以找出7种,这样的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当然,创设更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要素问题情境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困难问题,让“问题意识”成为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不仅体现了考试改革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冲击了封闭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探究NaOH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NaOH溶液会不会变质?
(2)NaOH的原理是什么?
(3)NaOH变质的原理与熟石灰变质的原理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NaOH溶液没有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假设二:NaOH溶液部分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
假设三:NaOH溶液完全变质,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接着引导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用稀盐酸来验证假设一;用氯化钙和酚酞溶液来验证假设二和假设三;然后进行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总结出实验结论:
验证假设一:
在交流与知识的拓展环节中,又以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为什么往样品中滴加的是氯化钙而不是氢氧化钙?
②氯化钙为什么要过量?
通过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答过程来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 以“开放”为主线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搞“一言堂”,不做“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导师”。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创新的学习能力。在重视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要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和动手,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同时,课堂实验问题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实验问题。
开放性实验是在课堂实验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创新实验,该类实验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意义重大,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例如,在介绍实验室制取少量的NaOH溶液的时,可先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讲起,引导学生从分离提纯角度来考虑如何获得纯度较高的烧碱溶液,从而逐渐推出药品的选择为:Ca(OH)2和纯碱溶液;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熟石灰与纯碱的质量比,再分别配制以上两种溶液(再现配制溶液的步骤),接着进行反应、过滤,最后获得烧碱溶液。
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探索性实验和设计,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逐步唤起学生的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元素”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 以“情景”为契机去引领学生体验实验
“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标准》一大亮点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核心被强势推出,倡导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可靠的问题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盲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新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随年级升高减低,加上学校和教师对化学实验功能认识片面及实验设施不足和相对落后,导致实验教学效益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进而严重影响化学教学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的成功在于艺术的创设情景冲突,实施情景教学。因此,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于启发性的实验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观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欲望,可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有机结合获得全面的发展。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可创设对比实验情景:①未滴加酚酞溶液前酸碱反应的现象;②滴加酚酞溶液之后碱滴入酸的实验现象;③滴加酚酞溶液之后酸滴入碱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反应,滴加反应物的先后顺序不同,产生的现象也不同,从而得出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正确滴加药品的先后顺序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的智慧、思维、猜测、想象、情感、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从而逐步达到知、情、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另外,“图示实验” 也是创设实验情景的重要手段,就是一些很难完成的实验或者是以前曾经做过的实验而不需要重做的实验,通过图示的方法把实验呈现出来。这些实验需要的仪器较少,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老师只要画出一只锥形瓶和滴定管,选择适当的指示剂,稍加点缀,就可以让学生判断溶液颜色变化,以及溶液中物质过量情况。在新课教学中尽量少用“图示实验”,应该多用真实的实验来设计教学情景。
总之,化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探究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想方设法地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化学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但因贫困地区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缺仪少药”的现象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大大减少了,导致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熊新华. 杨玉琴.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结构、层次与生成[J].化学教育,2013(5):3
[2] 李 平. 高效课堂教学与化学实验创新设计[J]. 化学教学,2011(3):13-14.
[3] 丁文楚. 化学课堂创新教学探究[J]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