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 安宗彬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从践行新课标到现在,可以说新课标理念已深入人心。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把这些理念化为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去,为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发展带来惠及。【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理念;应用
【正文】
践行新课标,就是把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能很好地结合学科特征和学情,把国家意志变为现实。可以说,从践行新课标到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合理运用教材,是“凭借”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不是唯一。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就目前来讲,现行语文教材还是最具权威的。我们还没有能力或还不能凌驾于课本之上,所以真正用好教材,能使之起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教材分为课本和读本,课本是我们课上教授的重点,读本是学生课下阅读的补充。课本中的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其中教读课文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助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诵读,讲深、学透。自读课文主要不在于讲,而是让学生利用所学自行阅读,这是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教材承载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要用好课本,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即使到了总复习阶段,也应把对课本的复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做到读写结合
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实践,从众多新课标描述的实践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听说读写是其主要的。但我们很多教师以考试为准绳,以“考什么”而采取“教什么”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的重要实践方式。在这儿,我们强调读写结合。但是一些老师认为阅读和写作不好抓,复习效果不明显,总认为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于是挤掉了许多阅读写作的时间。不少人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考试只好靠运气。其实,只要我们练之有法,保证阅读量,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总结正确的阅读规律,寻找到打开各种阅读题型大门的钥匙,提高阅读能力是必然的。在倡导大量阅读的新课标背景下,强调读写结合,就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平时我们可以介绍和阅读精彩片断,假期里让学生安排时间集中阅读。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作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创造性阐述世界的过程。新课标准规定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中,感受生活,开放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作文教学将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三、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
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使用语文新教材,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
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新颖性的重要前提。传统之所以高耗低效,就是方法陈旧,模式简单。在践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语文教师应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使教学的花园里百花盛开。我们应杜绝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也违背了教育新颖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姆雷特”一样,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进而形成教坛上百花齐放的理想境界。
总之,在践行新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将理念化为行动,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树才能结出新的硕果,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实践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振远,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三大尴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
[2]徐渊,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三大教学能力略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
[3]何玉燕,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定位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
践行新课标,就是把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能很好地结合学科特征和学情,把国家意志变为现实。可以说,从践行新课标到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合理运用教材,是“凭借”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不是唯一。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就目前来讲,现行语文教材还是最具权威的。我们还没有能力或还不能凌驾于课本之上,所以真正用好教材,能使之起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教材分为课本和读本,课本是我们课上教授的重点,读本是学生课下阅读的补充。课本中的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其中教读课文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助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诵读,讲深、学透。自读课文主要不在于讲,而是让学生利用所学自行阅读,这是巩固与提高的过程。
教材承载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要用好课本,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即使到了总复习阶段,也应把对课本的复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二、做到读写结合
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实践,从众多新课标描述的实践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听说读写是其主要的。但我们很多教师以考试为准绳,以“考什么”而采取“教什么”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的重要实践方式。在这儿,我们强调读写结合。但是一些老师认为阅读和写作不好抓,复习效果不明显,总认为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于是挤掉了许多阅读写作的时间。不少人认为,识记题有本可依,而阅读题则活得很,非一日之功,考试只好靠运气。其实,只要我们练之有法,保证阅读量,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总结正确的阅读规律,寻找到打开各种阅读题型大门的钥匙,提高阅读能力是必然的。在倡导大量阅读的新课标背景下,强调读写结合,就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平时我们可以介绍和阅读精彩片断,假期里让学生安排时间集中阅读。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作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创造性阐述世界的过程。新课标准规定学生要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中,感受生活,开放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作文教学将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三、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
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使用语文新教材,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
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新颖性的重要前提。传统之所以高耗低效,就是方法陈旧,模式简单。在践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材的变革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语文教师应努力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使教学的花园里百花盛开。我们应杜绝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满足其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程序,以期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也违背了教育新颖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和不可重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姆雷特”一样,教学也应当是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风格,进而形成教坛上百花齐放的理想境界。
总之,在践行新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将理念化为行动,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树才能结出新的硕果,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实践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振远,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三大尴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
[2]徐渊,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三大教学能力略论《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
[3]何玉燕,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定位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