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应还给学生
【作者】 马国财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中学
【摘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现在全校正在推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本质性的特征,课改就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改,就没有抓住根本,也就不能说已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我将从“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还”等方面来阐述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收获与问题。【关键词】教育教学活动;课堂;为何还;还什么
【正文】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的挑战,不断地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的胸怀。
二、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利息》时,让学生先去银行了解一些利率方面的知识,再在练习中设计让学生计划一下怎样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能得到多少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关注一节课的思考含量,尤其设置的数学问题,应当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综合性,从而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四、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杰斯也曾说过,自由程度愈多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时间带”是教师讲授的“空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实现分层指导;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左右,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的“空白时间带”,从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这样做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重视三基,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只要学生能感知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感知;只要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观察;只要学生能想象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想象;只要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操作;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自主解决;只要学生能表达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表达;只要学生能评价鉴赏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评价鉴赏;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青松,中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考,成功(教育),2009.9
[2]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
一、为什么将课堂还给学生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还,意思为“回、归、归还”。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是充满灵性,每天有新风景的课堂。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的挑战,不断地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的胸怀。
二、怎样将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利息》时,让学生先去银行了解一些利率方面的知识,再在练习中设计让学生计划一下怎样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能得到多少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关注一节课的思考含量,尤其设置的数学问题,应当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综合性,从而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四、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杰斯也曾说过,自由程度愈多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多。“空白时间带”是教师讲授的“空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落实时间。学生在这个时间内可以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可以实现分层指导;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点拨的总时间应控制在一节课的1/3左右,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思考、自己探究、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的“空白时间带”,从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这样做无论是课堂人文气氛的营造,还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将大有裨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重视三基,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只要学生能感知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感知;只要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观察;只要学生能想象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想象;只要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操作;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去自主解决;只要学生能表达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表达;只要学生能评价鉴赏的,就让学生去自主评价鉴赏;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最终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总之,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究教学艺术的新境界。在享受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和收获学生充满喜悦,充满活力,充满成长味道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青松,中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的思考,成功(教育),2009.9
[2]陈明华,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