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教学法

【作者】 伍靖诰

【机构】 广西陆川县乌石镇陆龙小学

【摘要】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传统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敲出悟的“火花”,使其经久不息,越烧越旺,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是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关键词】引导感悟;领悟语言
【正文】
  “感”是人类具有的生理,心理机能;“悟”,“觉”也,吾心曰“悟”乃人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也是对人生哲理,生命意义的多向体验。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而渐悟到顿悟,到大彻大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永无止境的认识过程。
  “呈于象 感于目 会于心”一句,即引出学生读书感悟的路子。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注重“神似”,讲究“空灵”、“留白”、“意在言外”。近代钱钟书说:“学道学诗,非悟不进。”读书感悟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传统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敲出悟的“火花”,使其经久不息,越烧越旺,最终抵达“妙悟”的境界呢?笔者鉴于此,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导感悟
  要抓住阅读理解的重点,创设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阅读《田忌赛马》,可让学生充当文中的人物,教者以文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对下列问题进行服务采访,以便引导理解内容,感悟事理:(1)请问田忌先生,第一场比赛结束了,对这场比赛的结果您有什么看法呢?(2)齐威王先生祝您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此刻您在想些什么呢?(3)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您有什么想法,能谈吗?对第二场比赛也可这样引导。学生如临赛场参加比赛,胜者叙述心中的喜悦,败者叙述习中的悔恨,这就能在情境中深切感悟课文的中心。
  二、凭借读书,引导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教者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悟”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启”,要以“读”为主要手段,着力于“导”:要让先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三、在轻读想像中领悟语言情境
  学生初接触课文,可引导轻声读,通过联想、想像等形象思维,构筑心理图像,使文中的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使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进而让学生谈所见,述所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语言画面——语言文字”的心理转换中加强语言情境的感受。
  四、在品读剖析中领悟语言技巧
  领悟语言内涵后,可让学生通过默读、轻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结合的探究上,加深对语言思想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体会,以领悟语言规律。例如在教学《林海》第二自然段,学生通过研读知道这些词语写出了岭的千姿百态,数量众多。教师适时出示幻订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让学生对比品读,从而明白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山势平缓,线条柔美,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点儿,读出岭的“柔”,读出作者的“爱”。
  五、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在理解语言内涵、领悟语言技巧后,可引导借助朗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传达语言。朗读是语气的选择、语速的变更、语调的起伏、语音的高低等充分体会出来,以使学生感悟语言美的朗读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六、运用比较,引导感悟
  比较是认识事务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重点,创设比较情境,引导学生在相似相关、相近知识的比较中理解和感悟。如:《雨中》写孩子们帮助姑娘有这样三句话:(1)小男孩走到她身边说:“别着急,大姐姐,保证一个也不会少!”(2)他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大声叫道:“萍萍,滔滔,苏瑞,来,咱们封锁交通!”(3)几个小伙伴立即站成一排,挥动着红领巾,向驶来的大卡车大声喊:“停一停!停一停!”在引导阅读感情语言事面(出计献策)、语言内涵(乐于助人)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联系加点词语,结合语境,比较剖析,朗读口味,以使其明白:第一句听话的对象在小男孩身边,且说话的目的在于安慰,因此声音无需大,故用“大声叫道”;第三句听话的对象在远处长卡车的驾驶室里,且说话的目的在于警示,声音需更大些,故用“大声喊”。三句中的提示语与语言的环境、对象、目的紧密相连,充分显示了作者遗词造句的匠心,清晰地反映出了词语的细微差别,这就使学生在品读剖析中领悟了提示语运用的技巧。
  七、借助想像,引导感情
  可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引导想像,以创造形象,拓展背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画面中加深理解,得到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感悟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感悟;凭借读书,引导感悟;运用比较,引导感悟;借助想像,引导感情;运用发散思维,引导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