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策略再探

【作者】 杨德学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


【正文】学生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老师们总是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存在着严重问题:或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近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方面也作了一些努力,在此姑且把它叫做“一转三促”法。“一转”即转变观念,“三促”即“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以改促写”。
  一、以读促写
  从文章的产生过程来看,信息输入显然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感到无物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引导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并且做生活的有心人。还可利用春游、观看演出、参观、搞社会调查等一切外出机会让学生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断扩大生活积累。要想让学生达到这种出神人化、文思泉涌的境界,除了以上所说的多深人生活、深入社会之外,关键还在于语言材料的积累。为此,必须从以下几点人手:
  1.多读。古人云:“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话精炼概括地说明了量和质的关系、读和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书和写作,就好似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是往头脑里输入信息,“下笔如有神”便是输出,阅读是写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输入上下功夫,让学生广泛阅读,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
  2.善读:不仅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破万卷’,即让学生学会“善读”。因此就必须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开列书目,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并组织学生订阅各种报章杂志;举办有关读书的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等。只有使学生“善读”了,才能从中吸取写作养料、思想养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道德修养,才会领悟在心,不必在意摹仿。自然运用于写作之中。“善读”,贵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注重引导其对各类知识的积累。应该要求学生向蜜蜂学习,采集语言、材料、思想等“花蜜”,建立各类写作仓库,让学生明白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自觉地做读书笔记,如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两年来总是坚持每周写2000字以上,节假日则更多:
  3.熟读:阅读不仅要“善读”,而且还要“熟读”。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从当前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熟读成诵的量还是不够的。就中师课本而言,每学期20多篇文章,教材规定背诵的只有二、三篇古文,一、二篇现代文,再加三、四首诗歌。如此之量要想产生高效之质恐怕绝非一件易事。所以我们主张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诵读教学,熟读乃至背诵古今中外较多的精美诗文,同时还能背诵一些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采的描绘片断等等,只有一定量的文字材料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任意驱遣,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以写促读
  前面已经提到,阅读和写作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主张,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多写。坚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多鼓励”。所谓“抓大”,是指每学期根据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5—6篇大作文,文体要求和教材同步。教师认真辅导,重点讲评,做到保量又保质。所谓“放小”,是指每学期还布置学生课外练笔、自由作文,内容、体裁、字数等皆不作限制。一般每学期20篇左右,写得多的给予表扬鼓励。要求批改小组的同学及时推荐或学生及时自荐,教师及时查阅,发现比较优秀的作品及时面批,给予肯定,并加以指导修改,或推荐在班报上发表,或推荐在学校展廊展出,或推荐参加各类竞赛,或帮助推荐往各类报刊。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就更加激发了他们读书的兴趣,坚定了他们读书的信念:如此就带动了整个班级,使班内形成多读书多写作的良好氛围。
  三、以改促写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怎样批改才最为有效呢?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出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学校领导乃至家长,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改,不仅包括改自己的文章,还应包括改其他同学的文章。学会批改,是未来职业的需要;互改作文,提供了同学间交流学习的机会,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看到别的缺点,可警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看到别人在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上的优点,找到了与别人的差距,可激发自己努力上进;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学会咬文嚼字;改后写评语,既是阅读能力的一次检阅,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锻炼,可谓一举多得。如此美事,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实施作文自改呢?
  1.让学生明白改作文的意义。开始时学生可能会不理解、不习惯,这时教师务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求得学生的理解,使他们明了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提高作文能力的过程。
  2.要教给学生以修改文章的方法。写作之前,要求学生对文章立意布局进行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要进行再三斟酌。对于语言,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别人的文章,务必要抱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态度,仔细阅读,认真批改。开始批改的时候,可提示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修改,如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选材、结构、中心、语言等。
  当然,自改也好,互改也好,学生参与了作文训练过程,但千万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考虑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必须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教师还是要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要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批改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帮助克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尤其要注重改后的讲评工作。
  总之,作文教学,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开手脚。首先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引导学生在寻找作文的源头上下功夫。其次,在大力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老师们也千万不要遗漏了作文教学这块领地,作文教学中同样也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