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人教版初中语文“补白”式文本解读
【作者】 江朝锋
【机构】 广东省中山市曹步初级中学
【正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2011年版)现在人教版新教材中,许多课文有意或无意留下许多空白,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良好载体。运用补白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解读这一类的文本,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文本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对与文本有关但文本没有道明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下面,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举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式解读。
一、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场境”进行补白
场境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恰当而巧妙的场境描写,是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把这些场境描摹得生动详实,有时会根据表达的需要一笔带过,甚或留白。抓住作品这些特点,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对正确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有莫大帮助。
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一个父亲“暴打”女儿的场境:从床头打到床尾,从床上打到床下,打得遍体鳞伤。文章铺陈当时“我”被打的各种感受,而对父亲的具体表现留下空白。在学习到此内容时,部分学生认为父亲是一个“暴戾”的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作为老师,此时对学生的引导犹为重要。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呢?结合全文,我引导学生对父亲打孩子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补白。有的学生对父亲打孩子的无奈、心痛描写得非常细腻,把父亲不想打但又不能不打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终于理解了父亲“严而有爱”的形象特点,也进一步理解了作品主题。
再如,在讲授《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时,一般的讲法是让学生找出“哪句话表现出战地环境恶劣,战事紧张?”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但对此场境与木兰形象的关系还是非常模糊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木兰的英雄气概,我要求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联想和想象,描写木兰深夜巡逻的情景。结果学生们用尽一切办法,把战地环境的“奇寒”和衣不解带、马不缷鞍的紧张局面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还描摹了敌方夜袭、木兰奋勇迎敌的情景,通过战争的残酷突出木兰的勇敢坚强、无畏无惧的英雄形象。这种二次创作能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既是对文本场境留白的填补,也为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补白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对文章细节的补白,可就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也可通过环境的渲染,侧面烘托。赵凤美老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要求学生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让学生体会“无味中的有味”、“有味中的真味”,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老王》一文: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是一个很值得咀嚼的细节。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想给钱,老王说了句“我不是要钱”。很显然,这里正是老王木讷性格的表现。那么他到底是要什么呢?可见,他心中许多要说的话都潜藏在心底,不知从怎么说、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王的心境,模拟老王的口吻进行“心里话”的补白,有助于学生体会老王临终感恩的心情,体会“我”在与老王交往过程中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进而为从深层次理解我“愧怍”的原因作铺垫。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对于这种作品隐含的情感,老师要敏锐地察觉并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作者感情。如《台阶》一文: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执教时,可进一步加以追问细节:父亲关注的台阶背后透露着怎样的心理纠结?由此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又如《孔乙己》中有“秋风是一天的凉比一天”这么一句,简单的叙述为孔乙己最后的悲剧结局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执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作者安排人物在这样的环境出场,是否别有用心?只有天气“凉”吗?能否从中体会出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态度?很多老师在教授这课时忽略了这个细节,有的只是从表面理解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实除了天“凉”之外,社会“凉不凉”?人心“凉不凉”?作者呢?通过这样补白追问,学生就更能体会到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孔乙己自已、社会、冷漠的人心共同结出的苦果。其实作者对孔乙己的心也“凉”了,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作者哀与怒的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呢?作者对这个(下转第78页)(上接第50页)社会又何尝存有一丝的幻想?这种补白式解读,对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感情,不知比常规的教法好多少倍!
可见,文本解读中适当运用“补白”来品味细节,可以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情如在目前,可以使含蓄深刻的主题更加易于理解。运用细节“补白”解读文本,对增加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很有帮助。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补白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一个充满着空白点的未完成的图式化结构,有待于接受者通过感知、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接受者通过自身鲜活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文本的留白处填充起来,以使作品的“召唤结构”具体化为更完整、更丰富的意象世界。基于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对作品的情节留白进行填补与扩充。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有一天突然将一包书递给我,并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中间有一个情节留白,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模拟描述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和场景,复原她不识字的尴尬,甚至遭人鄙视的情景,这样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心底的感动,真切理解阿长对“我”深沉的爱。
又如《伤仲永》写到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作者对这个情节进行了留白。如果我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个层面,未免太肤浅了。如何“扳”?又如何“环谒”?在教授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联想,对此情节进行扩写,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果,很多学生对仲永父亲的丑陋形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有的学生细腻地描写出仲永父亲在接到人家钱币时“绽放出感激而满足的笑容”;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把父子俩的行为比喻成“街边耍猴的把戏”,仲永成了他父亲心中可以赚钱的猴子。仲永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还布置了续写该文的课外作文。有的学生“心狠手辣”,写仲永父亲因得意忘形而染上恶习,落个可悲下场;有的学生觉得仲永“罪有应得”,述写了仲永日后被人遗忘、暗无天日的艰辛生活;有的学生“慈悲为怀”,写父子俩幡然醒悟,仲永父亲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给仲永读书,最终,经过无数日夜的煎熬,仲永终于中举并当了大官,从此大兴土木修建学校,造福一方。可见,学生对文章“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一主旨已有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倾向也有准确的把握,比单从一个“伤”字展开分析的效果好多了。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上文不难看出,情节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添加余味,对学生领悟文本、锻炼思维,都大有裨益。通过这种情节的补白与扩充,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到位,充分地释放出了文本隐含的心理能量。也许有些理解与作者本意有些距离,但是学生能够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对作品的感知中,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种主动探询的方式吗?
诚然,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对“补白”式文本解读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加之学生无论是生活的体验还是知识的积淀都尚有欠缺,“补白”还需我们加以引导与扶助。我们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掘文本所蕴涵的资源,恰当地运用补白艺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才能让这一个个抽象的、无生命的铅字化作一个个跳跃的、灵动的音符。
一、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场境”进行补白
场境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恰当而巧妙的场境描写,是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把这些场境描摹得生动详实,有时会根据表达的需要一笔带过,甚或留白。抓住作品这些特点,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对正确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有莫大帮助。
如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一个父亲“暴打”女儿的场境:从床头打到床尾,从床上打到床下,打得遍体鳞伤。文章铺陈当时“我”被打的各种感受,而对父亲的具体表现留下空白。在学习到此内容时,部分学生认为父亲是一个“暴戾”的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作为老师,此时对学生的引导犹为重要。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态究竟是怎样的呢?结合全文,我引导学生对父亲打孩子的动作、神态、心理进行补白。有的学生对父亲打孩子的无奈、心痛描写得非常细腻,把父亲不想打但又不能不打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终于理解了父亲“严而有爱”的形象特点,也进一步理解了作品主题。
再如,在讲授《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时,一般的讲法是让学生找出“哪句话表现出战地环境恶劣,战事紧张?”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答案,但对此场境与木兰形象的关系还是非常模糊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木兰的英雄气概,我要求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联想和想象,描写木兰深夜巡逻的情景。结果学生们用尽一切办法,把战地环境的“奇寒”和衣不解带、马不缷鞍的紧张局面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还描摹了敌方夜袭、木兰奋勇迎敌的情景,通过战争的残酷突出木兰的勇敢坚强、无畏无惧的英雄形象。这种二次创作能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既是对文本场境留白的填补,也为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二、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补白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对文章细节的补白,可就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也可通过环境的渲染,侧面烘托。赵凤美老师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要求学生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让学生体会“无味中的有味”、“有味中的真味”,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老王》一文: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是一个很值得咀嚼的细节。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想给钱,老王说了句“我不是要钱”。很显然,这里正是老王木讷性格的表现。那么他到底是要什么呢?可见,他心中许多要说的话都潜藏在心底,不知从怎么说、不知从哪里说起。因此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王的心境,模拟老王的口吻进行“心里话”的补白,有助于学生体会老王临终感恩的心情,体会“我”在与老王交往过程中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进而为从深层次理解我“愧怍”的原因作铺垫。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对于这种作品隐含的情感,老师要敏锐地察觉并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作者感情。如《台阶》一文: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执教时,可进一步加以追问细节:父亲关注的台阶背后透露着怎样的心理纠结?由此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又如《孔乙己》中有“秋风是一天的凉比一天”这么一句,简单的叙述为孔乙己最后的悲剧结局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执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作者安排人物在这样的环境出场,是否别有用心?只有天气“凉”吗?能否从中体会出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态度?很多老师在教授这课时忽略了这个细节,有的只是从表面理解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其实除了天“凉”之外,社会“凉不凉”?人心“凉不凉”?作者呢?通过这样补白追问,学生就更能体会到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孔乙己自已、社会、冷漠的人心共同结出的苦果。其实作者对孔乙己的心也“凉”了,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作者哀与怒的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呢?作者对这个(下转第78页)(上接第50页)社会又何尝存有一丝的幻想?这种补白式解读,对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感情,不知比常规的教法好多少倍!
可见,文本解读中适当运用“补白”来品味细节,可以使难言之物、难状之情如在目前,可以使含蓄深刻的主题更加易于理解。运用细节“补白”解读文本,对增加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很有帮助。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补白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一个充满着空白点的未完成的图式化结构,有待于接受者通过感知、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接受者通过自身鲜活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文本的留白处填充起来,以使作品的“召唤结构”具体化为更完整、更丰富的意象世界。基于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善于对作品的情节留白进行填补与扩充。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有一天突然将一包书递给我,并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中间有一个情节留白,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模拟描述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和场景,复原她不识字的尴尬,甚至遭人鄙视的情景,这样就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心底的感动,真切理解阿长对“我”深沉的爱。
又如《伤仲永》写到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作者对这个情节进行了留白。如果我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个层面,未免太肤浅了。如何“扳”?又如何“环谒”?在教授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联想,对此情节进行扩写,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果,很多学生对仲永父亲的丑陋形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有的学生细腻地描写出仲永父亲在接到人家钱币时“绽放出感激而满足的笑容”;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把父子俩的行为比喻成“街边耍猴的把戏”,仲永成了他父亲心中可以赚钱的猴子。仲永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形象跃然纸上。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还布置了续写该文的课外作文。有的学生“心狠手辣”,写仲永父亲因得意忘形而染上恶习,落个可悲下场;有的学生觉得仲永“罪有应得”,述写了仲永日后被人遗忘、暗无天日的艰辛生活;有的学生“慈悲为怀”,写父子俩幡然醒悟,仲永父亲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给仲永读书,最终,经过无数日夜的煎熬,仲永终于中举并当了大官,从此大兴土木修建学校,造福一方。可见,学生对文章“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一主旨已有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倾向也有准确的把握,比单从一个“伤”字展开分析的效果好多了。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上文不难看出,情节补白可以为作品进行再创造,添加余味,对学生领悟文本、锻炼思维,都大有裨益。通过这种情节的补白与扩充,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到位,充分地释放出了文本隐含的心理能量。也许有些理解与作者本意有些距离,但是学生能够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对作品的感知中,这不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一种主动探询的方式吗?
诚然,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对“补白”式文本解读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加之学生无论是生活的体验还是知识的积淀都尚有欠缺,“补白”还需我们加以引导与扶助。我们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掘文本所蕴涵的资源,恰当地运用补白艺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才能让这一个个抽象的、无生命的铅字化作一个个跳跃的、灵动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