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观《中国民歌大会》有感——以“花儿”“口弦”为例

【作者】 张志斌

【机构】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13级二班

【摘要】中国民歌大会是汇聚了中国特色民族传统音乐的综艺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中央电视台民歌大会此次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而是在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在一套综艺节目中向广大的民族同胞展示以中国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为内容主体,向观众全方位呈现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无论是青海“花儿”还是宁夏“口弦”,满满的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更好的更积极的让社会、歌者、传承、发展我们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花儿;口弦;传承;发展
【正文】
  网络世界的发达不乏让人有些疲惫,十一国庆的黄金周也成了最好的最抢手的“卖点”各大卫视你争我抢无疑为了借黄金周这一绝好时机大放光彩一番。为此,领航中国综艺的央视综艺自然不能错过这场群雄争霸的盛宴:在其“金秋播出季”的强势主题下,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民歌大会》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民歌大会》以民族民间原生歌曲为内容主体,通过准确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段、精美的舞台呈现,来唱响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声音,体现民歌与祖国秀丽山川、人民生活劳作的紧密关系,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中国民歌大会》还具有民族特色的舞美设计,更是给了所有民歌演唱者殿堂般的待遇。《中国民歌大会》在宏观的角度上体现中国元素和国际审美,用斗拱的设计作为舞台的主要景观,舞台两侧的高台上,采用了先进的透明LED屏幕,配合斗拱,完成所有造型的组接,通过画面的千变万化,让观众忽略斗拱本身的造型意识,带来更多的联想。《中国民歌大会》共分为八期:“河水天上来”(上、下)“长歌万里行” (上、下)“共饮一江水” (上、下)“大海故乡情” (上、下),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结合黄河、边疆、长江、沿海等不同地域的独特人文风情,共同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国民歌版图”。
  “河水天上来”(上):来自陕西、山西、青海和宁夏的四组歌手,带领全国的观众一同感受黄河的奔腾。在他们的歌声里,无论是陕北民歌还是左权开花调,无论是青海“花儿”还是宁夏“口弦”,满满的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山西歌者石占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藏族小伙索南孙斌牵手美丽的姑娘吴玉兰共同演绎《花儿与少年》《雪白的鸽子》。口弦传承人安宇歌和西北“花儿王”张建军在节目里为观众带来了《尕妹子弹得是口弦子》和《一心儿想着你了》,以声传情,以情带歌,唱出对民歌的热爱、信仰和传承的责任感。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到《乐府诗集》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发展至今,中国民歌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因其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出了独属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民歌。民歌的魅力,就在于它唱出的是生活的味道。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领略黄土高坡的高亢歌声。有人说“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在那里,一代又一代的汉子们用他们的歌声唱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唱着祖祖辈辈在这片黄土地上所经历的故事。《祈雨调》传递的是一种苍凉,是人在自然面前感到的一种压力,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则把陕北人们对红军的那种盼望以及热烈欢迎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把目光转向山西,去看看那些热爱生活、热爱民歌的人们。山西歌者石占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带来了一首《桃花红杏花白》。这是一首地道的“左权开花调”,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
  早在2006年,“左权开花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花调”曲调委婉清秀、节奏规整。在它的家乡,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这也是民歌的一种传承方式,把民歌揉进生活,融进故事。①“花儿”何其多,让我们再去听听青海的“花儿”。青海的“花儿”被誉为西北之魂,当我在甘肃读本科时也有领略这一方水土风情,在当地一般叫做“漫花儿”。唱词丰富,似一部百科全书。“花儿”一般都有“曲令”,相当于汉族的“曲牌”。曲调不变,唱词是即兴的。青海“花儿”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长调声音高亢,《上去高山望平川》就属于长调;像《雪白的鸽子》则属于短调,曲调活泼优美。西北“花儿王”张建军,给大家带来了《一心儿想着你了》。“花儿”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地理生态、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等传承语境,正是在如此传承语境下,形成了花儿的文化形态,如独特的基本类型、歌词格律、曲式结构和思想内容。花儿在明代生成之后,就是以这样的文化形态不断传承,而且基本上在民间以口头形式传承发展。②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尊重民间文化以及文化教育普及、现代媒体变化等新语境中,花儿的传承出现了书面传承形式,著名花儿歌手纷纷登上精英文化平台,出现次生态花儿,花儿传播空间日趋广阔且多样化。③因此,即使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现代化的未来,花儿这种民间文化仍然将传承繁荣下去。
  宁夏大地“口弦”传承人安宇歌,在节目里为观众带来了《尕妹子弹得是口弦子》,以声传情,以情带歌,唱出对民歌的热爱、信仰和传承的责任感。口弦作为一种小巧的乐器在回族的妇女当中特别流行,究其原因,要回归到伊斯兰文化的戒律要求当中,妇女的形象应该是比较安静闲雅,而非张扬外露的,口弦正好符合这样一个情境。④回族口弦是回族民间器乐的传播、发展的体现,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艺术交流、碰撞、演化的载体目前回族口弦跟其它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境地,为了防止“回族口弦”的失传,它的传承保护工作十分急迫。⑤挖掘研究其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对先祖的文化继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慰藉。同时将会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无疑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总结
  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这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特色,还有它那迷人的魅力。在民歌大会上出现的音乐、乐器不少都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也想相信会引起社会和歌者们的重视,但笔者希望不仅仅是仅限于此,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歌大会》凸显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存在价值以及世界地位,挖掘研究其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对先祖的文化继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慰藉,同时将会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无疑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肩负起传承宝贵文化的使命,让花儿、口弦流得更浓、更久。
  参考文献:
  [1]马晓晨. 民和“花儿”的文化形态[J]. 中国土族, 2015(1):52-54.
  [2] 赵宗福. 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 2011(1):117-127.
  [3]赵宗福. 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以青海花儿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 2011(1):117-127. 
  [4]马晓红. 宁夏回族民间乐器口弦的传承与思考[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0(18):151-151.
  [5] 应有勤, 孙克仁. 口弦的综合考察[J]. 中国音乐学, 1988(2):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