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进行聋哑儿童的教育
【作者】 宋德凤
【机构】 云南省镇雄县特殊教育学校
【正文】孩子入学前,因失去听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思想。只能凭眼睛的观察,片面理解他们周围的客观事物,难免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也很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相急躁情绪。这时,最需要家长的耐心。家长有必要学习和借助一些生活上较为经常使用的手势语,配合口型清楚准确的普通话口语,以较为简单的词、短句,同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家长对聋哑儿童既不要持有识疚心情,百依百顺,迁就溺爱,更不能当做累赘和负担,冷淡、歧视。残疾儿童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
聋哑儿童一般来说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表情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孩子以浅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学龄前的聋哑儿童,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同正常儿童一样强烈,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多看些画报、图片。看一些适宜儿童的电视、电影,带他们逛公园、参观展览会,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以期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和正确的观念。
在用手势和准确的口形与其交往的同时,也可以逐渐教他们数学概念,使其认识l—l00或1000的数,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商店买些单一商品,使其接触社会。家长还要善于让自己的聋哑儿童和周围的健全儿童生活在一起,以消除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大概家长们乃至社会甚至聋哑人自己都不会想到,对于一个聋哑孩子残害最深的是把他们当作聋哑人看待。“唉,这孩子耳朵坏了,这辈子没有指望了!”“孩子已经这样了,就随他去吧!”在这种观念成长起来的聋哑人,只能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聋哑人。类似这些无形的偏见还表现在社会对待残疾人、残疾人事业、残疾人教育甚至我们聋哑学校教师身上。其实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把他雕琢成什么样的器物在于匠人。对于一个残疾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看他能够做什么,而不应看他不能够做什么。我们的责任是要多投入一份爱心和精力、多讲究一些形式和方法、多倾注一点关注和耐心,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和困难,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以达到正常孩子一样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孩子的培养目标。
有位专家说道:“耳聋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智能和学习能力。”随后又说:“耳聋儿童需要某些形式的特殊帮助和训练以便获得适当的教育。”盲、聋、哑三重残疾的海伦.凯勒成为世界伟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现在大多数聋哑人并没有成才,这只不过是我们学校和家长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已。我国有1770万听力言语障碍者,相当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在我们镇雄县就有10多万各类残疾人。把他们培养成才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把消极力量转变为积极力量的过程。
我曾经对好几位聋哑学生家长说过:“孩子耳朵坏了没有什么,只要能把他培养成才一样很好。只不过这需要大家多费一些心血而已。”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了聋哑人,家长们都会痛心不已,可是如果我们从此把他们看成一个纯粹的聋哑人,没有把他们的教育目标提高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高度,或是过分溺爱、或是心灰意冷、或是放任不管,这样是绝对不利于聋哑孩子成长的。其实聋哑人身上的缺陷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我们对待聋哑孩子的态度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聋哑人各方面较差的原因还在于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聋哑人自己的小圈子里,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不愿接触和参与社会,不与健全人打交道。由于与外界没有对比,在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上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很难产生高远的追求目标就没有生活的原动力。残疾人事业乃至残疾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比如家中来了客人让孩子接人待物,让孩子与周围正常孩子一起交友、玩耍,大一些的聋哑孩子要让他独立去社会上办事。家长们应该注意对孩子自强自立的教育,因为他们最终要靠自己生活,家长包办做事虽可使他们免受暂时的困难和委屈,但却使聋哑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就无法自立。
聋哑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在于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别于正常孩子,这其中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孩子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聋哑孩子更是这样。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远远大于学校。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决不能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待这些有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哑孩子。少数家长简直把学校当成了聋哑孩子的托儿所,这只能贻误教育时机、贻误自己的孩子,使学校和老师们的很多良好愿望和计划付诸东流。
家长对聋哑儿童既不要持有识疚心情,百依百顺,迁就溺爱,更不能当做累赘和负担,冷淡、歧视。残疾儿童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
聋哑儿童一般来说模仿能力都很强。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表情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孩子以浅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学龄前的聋哑儿童,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同正常儿童一样强烈,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多看些画报、图片。看一些适宜儿童的电视、电影,带他们逛公园、参观展览会,丰富他们的视觉形象,以期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和正确的观念。
在用手势和准确的口形与其交往的同时,也可以逐渐教他们数学概念,使其认识l—l00或1000的数,还可以让他们到附近商店买些单一商品,使其接触社会。家长还要善于让自己的聋哑儿童和周围的健全儿童生活在一起,以消除他们孤独、自卑的心理。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大概家长们乃至社会甚至聋哑人自己都不会想到,对于一个聋哑孩子残害最深的是把他们当作聋哑人看待。“唉,这孩子耳朵坏了,这辈子没有指望了!”“孩子已经这样了,就随他去吧!”在这种观念成长起来的聋哑人,只能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聋哑人。类似这些无形的偏见还表现在社会对待残疾人、残疾人事业、残疾人教育甚至我们聋哑学校教师身上。其实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把他雕琢成什么样的器物在于匠人。对于一个残疾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看他能够做什么,而不应看他不能够做什么。我们的责任是要多投入一份爱心和精力、多讲究一些形式和方法、多倾注一点关注和耐心,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和困难,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以达到正常孩子一样或尽可能接近正常孩子的培养目标。
有位专家说道:“耳聋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智能和学习能力。”随后又说:“耳聋儿童需要某些形式的特殊帮助和训练以便获得适当的教育。”盲、聋、哑三重残疾的海伦.凯勒成为世界伟人,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果说现在大多数聋哑人并没有成才,这只不过是我们学校和家长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已。我国有1770万听力言语障碍者,相当一个小国家的人口,在我们镇雄县就有10多万各类残疾人。把他们培养成才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这是一个把消极力量转变为积极力量的过程。
我曾经对好几位聋哑学生家长说过:“孩子耳朵坏了没有什么,只要能把他培养成才一样很好。只不过这需要大家多费一些心血而已。”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成了聋哑人,家长们都会痛心不已,可是如果我们从此把他们看成一个纯粹的聋哑人,没有把他们的教育目标提高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高度,或是过分溺爱、或是心灰意冷、或是放任不管,这样是绝对不利于聋哑孩子成长的。其实聋哑人身上的缺陷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周围环境对他们的态度,所以我认为我们对待聋哑孩子的态度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聋哑人各方面较差的原因还在于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聋哑人自己的小圈子里,没有真正走上社会。不愿接触和参与社会,不与健全人打交道。由于与外界没有对比,在学习、生活、能力的发展上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很难产生高远的追求目标就没有生活的原动力。残疾人事业乃至残疾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比如家中来了客人让孩子接人待物,让孩子与周围正常孩子一起交友、玩耍,大一些的聋哑孩子要让他独立去社会上办事。家长们应该注意对孩子自强自立的教育,因为他们最终要靠自己生活,家长包办做事虽可使他们免受暂时的困难和委屈,但却使聋哑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就无法自立。
聋哑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在于聋哑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别于正常孩子,这其中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学校、家长和学生是孩子教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聋哑孩子更是这样。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孩子对家庭、对父母的依赖远远大于学校。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决不能以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待这些有听力和言语障碍的聋哑孩子。少数家长简直把学校当成了聋哑孩子的托儿所,这只能贻误教育时机、贻误自己的孩子,使学校和老师们的很多良好愿望和计划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