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改变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
【作者】 王 江
【机构】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羊坝中心校
【正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能进一步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用活教材
教学过程即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楚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外在的教学知识变成为自我的财富。
例如,五年级的教学内容,能被2整除的数,表达方式是,通过列举2的倍数的方法来考察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表述式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反映知识的发生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现。教学时我抓住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核心问题,采用了探究式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首先请学生举出能被2整除的数和不能被2整除的灵敏,教师按影剧院单号、双方的排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通过板书的诱发,学生总结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时真正获得了奇数、偶数的概念。
二、放手实验,引导归纳
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多动手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发展。
1.放手实验
以前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为了节省时间,只是教师做实验,让学生看,然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数忽视了学生动手的质疑过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了放手实验的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数学效果,促使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质疑探究,为什么有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有的两个三角形却不能拼成平形四边形。
请学生带着问题比较各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形状和大小有什么不同。
3.引导归纳
启发提问:通过实验,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
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定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练习,训练思维
教学中的练习,一方面是通过解数学题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解数学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突出思维训练。力求做到内容多系列,方式多变换,安排多层次,形式多样化。
1.内容多系列
学生学习教学,往往要经历一个纵向归纳演绎,横向类比,逆向转换的学习过程,练习内容多系列就是人知识之间不同方向的联系,设计题组展开以“训练为主线”的学习过程,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应有不同。
如,课前练习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选择廊坊市练习时,内容上要注意与新知识的密切联系。课后练习主要是为巩固知识服务的,练习题在内容上要注意抓住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题型注意从模仿到变式,题目的编排顺序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方式多变换
命题方式多变换,指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命题,既有基本训练,也有变式训练和一些一题多解的灵活性训练。
如,学习了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判断“一个数的约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是否正确。发如,求2、3、5最小公倍数,命题变式为:一个数有约数2,又能被3整除,又是5的倍数,求这个数。
3.安排多层次
练习安排多层次,指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富有弹性,以适应优、中、差各种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在设计练习时,要避免无梯度的重复练习,尽量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材料。
如,新授课中练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4.形式多样,引发兴趣
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形式多样化,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唤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如“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设计匹配题时,最好既有多余的答案,也有两式同为一个答案的,这样将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时,因材施教、因式通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和训练,也就是达到了新一轮课改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用活教材
教学过程即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楚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外在的教学知识变成为自我的财富。
例如,五年级的教学内容,能被2整除的数,表达方式是,通过列举2的倍数的方法来考察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表述式的方法,不能很好的反映知识的发生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现。教学时我抓住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核心问题,采用了探究式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首先请学生举出能被2整除的数和不能被2整除的灵敏,教师按影剧院单号、双方的排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通过板书的诱发,学生总结出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时真正获得了奇数、偶数的概念。
二、放手实验,引导归纳
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多动手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发展。
1.放手实验
以前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为了节省时间,只是教师做实验,让学生看,然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数忽视了学生动手的质疑过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了放手实验的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数学效果,促使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质疑探究,为什么有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有的两个三角形却不能拼成平形四边形。
请学生带着问题比较各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形状和大小有什么不同。
3.引导归纳
启发提问:通过实验,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
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定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练习,训练思维
教学中的练习,一方面是通过解数学题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解数学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突出思维训练。力求做到内容多系列,方式多变换,安排多层次,形式多样化。
1.内容多系列
学生学习教学,往往要经历一个纵向归纳演绎,横向类比,逆向转换的学习过程,练习内容多系列就是人知识之间不同方向的联系,设计题组展开以“训练为主线”的学习过程,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应有不同。
如,课前练习主要是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选择廊坊市练习时,内容上要注意与新知识的密切联系。课后练习主要是为巩固知识服务的,练习题在内容上要注意抓住知识的本质突出重点,题型注意从模仿到变式,题目的编排顺序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方式多变换
命题方式多变换,指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命题,既有基本训练,也有变式训练和一些一题多解的灵活性训练。
如,学习了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后,让学生判断“一个数的约数一定比这个数的倍数小”是否正确。发如,求2、3、5最小公倍数,命题变式为:一个数有约数2,又能被3整除,又是5的倍数,求这个数。
3.安排多层次
练习安排多层次,指练习的内容和要求都富有弹性,以适应优、中、差各种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在设计练习时,要避免无梯度的重复练习,尽量设计多层次的练习材料。
如,新授课中练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4.形式多样,引发兴趣
练习设计时,要注意形式多样化,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唤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如“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变式匹配题,都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设计匹配题时,最好既有多余的答案,也有两式同为一个答案的,这样将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时,因材施教、因式通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思维加以引导和训练,也就是达到了新一轮课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