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作者】 万继美

【机构】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羊坝中心校


【正文】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可见,让学生疑而生问,问颖促思,是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功能的有效手段。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新颖独特、有思想深度的问题哟?
  一、教师巧摆“迷魂阵”,设疑
  课堂不应是一潭死水,应不时地笼罩着疑问的“迷雾”,就像北方的冬晨,迷雾在田野上浮游,在天空中飘荡,虚无缥渺,神奇诱人。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引到这“迷雾”中去。让他们感到求寻的优烦,感到追索的艰难。如教学《争画》一文,教者在简介人物后,概述情节:“齐老送画给毛主席,又想要回,毛主席不给,郭老又想要这幅画,三位名人为了一幅画,争得不可开交。”叙述到此,学生心目中一团团“疑雾”升腾起来:“齐老送出去的画为什么又要收回?”“毛主席、郭老为什么说此画是齐老有意送给他们的?”“争画的结果怎样?”学生带着疑问去精读课文,随着疑团的打开,那种“去开雾散”的新奇与快感的体验会更深、更浓、更久。
  巧摆“迷魂阵”,教师可夸大矛盾,欲扬反抑,正话反说,以此去打破学生的已有知识,已有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造成学生心理失衡而疑窦顿生。
  二、教师抛砖引玉,导疑
  课堂上,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局限于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提不出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适时在这陷入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头,以激起层层涟漪。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我告诉学生:“有同学学了本文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邱少去身上的弹药在烈火是为什没有爆炸?’类似的疑问你还有吗?”教师这砖一抛出去,课堂就沸腾起来。“我和邱少云相隔不远,周围都是干枯的茅草,火为什么没有烧到我?”“文章最后,漫山遍野响起了‘为邱少云同志报仇’的口号,远处的战士是怎么知道邱少云同志牺牲的消息呢?”……一个个凝聚着学生求异思维的创新火花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三、小组讨论,互疑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随着学生个体意识的增强,同伴间互相诘难,问题会越辩越深,越辩越广,最终越辩越透。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内互疑,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诗意。有个小组争论得面红耳赤,一了解,原来是为“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的位置关系争执不下。有认为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钟山”是与“瓜洲”相隔数重山,有认为“钟山”是与“京口”相隔数重山。在老师的协助下达成一致意见时,“作者写怀念故乡钟山,为什么又要去写不相干的京口”让大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四、教给方法,善疑
  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教师还要在方法上多做指导。一般来说,有就内容提问:“写什么?”就写作目的提问:“为什么写?”就写作方法提问:“怎样写?”就文中字词句提问:“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就读后感提问“有什么收获?”不要忘记了告诉学生:“还可以提出自己不同见解。”
  五、保护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敢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乏幼稚或过于“标新立异”之处,教师既要发扬民主,又要善于应急,在学生“幼稚”或“标新立异”处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一位学生在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提出“万万个是多少”的问题,引起同学哄笑。老师因势利导,竟引出作者为什么用“万万”,而不用“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叠词的妙用,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位老师上完“井底之蛙”后让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进行说话训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想象青蛙开了眼界,见到了美丽的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学生说:“青蛙不想回到井里。”被老师斥为“井底之蛙”。当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中讲到青蛙到了外面看到河流被污染,青蛙被捕杀觉得还是井里好时,老师不得不在这位同学的评语中写道“对不起,老师才是一只井蛙。”
  因此,只有教师盾序渐进的引导,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创新问题,才会如源头活水,使课堂永远清新,活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才会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