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断句错一处,困扰几十年——关于《孟子·告子下》一处断句的辨正
【作者】 连景彬
【机构】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摘要】《孟子·告子下》(参阅多种版本)存在一处明显的断句错误,但是几十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发现并纠正。本文从语法、语意、文意入手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断句意见。【关键词】文言文;断句;辨正
【正文】
但凡念过书的国人,几乎都读过甚至背过出自《孟子·告子下》的这段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信大多数人,特别是语文老师对其中“行弗乱其所为”这句一定疑惑过,因为句中“行”字,无论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然而,极少人去探究它,审辨它。问题就这样一直搁着。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别扭,讲得似通非通,学生听得糊涂,听得似懂非懂。
这段文字存在三不通。
一是读不通。从句式角度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三句句式整齐,而“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两句却句式散乱,结构怪异,与整段文字句式整齐的特点极不相称。因此,朗读起来很别扭。
二是讲不通。从语法角度看,“弗乱”是动词,“其所为”是它的宾语,二者动宾关系明确。而“行”加在“弗乱”之前,有违语法:“行”若作动词讲,则与其后“弗乱”无法构成任何语法关系;若作名词讲,则与“其所为”产生赘叠。因此其语法关系不成立。
三是解不通。从语义看,“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理解不存在问题。但是“空乏其身”按字面解释为“使他的身体困顿匮乏”,就令人费解,而且与上句在语义有重复之嫌,《孟子》不可能出现这种败笔。至于“行弗乱其所为”这句,则完全无法贯通起来理解,笔者参阅多种版本的多家注解,对这句的注译都是采用“硬拗”的方法来自圆。
那么,到底是《孟子》文本本身出问题呢,还是后人断句出了问题呢?
其实问题出在后人的断句上。古文大多没有句读,文中句读乃今人所为,而再权威的断句也难免乖错。“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段文字就是断句出现了致命错误。其正确断句应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如此一断,不但句式严整了,并且与整段文字节奏一致,语感和谐。
如此一断,语意也完全打通了。“空”即“困”,古代“空”“困”两词通用。“乏”即“缺乏,匮乏”。在古代,身无所而谓之困,行无资而谓之乏。“空乏其身行”意思是使其居无所而困顿,使其行无资而匮乏。即,使他无论居于内,还是行于外,都陷入困境,无路可走。这样一来,上下两句都通了,上下文关系也顺了,可谓一通而百通。
读书贵在有疑敢疑。即使经典名著、大家权威,也有可能出错,白玉不可能无瑕。然而,当我们发现书本有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书本怎么可能会错,肯定是自己水平低”。如果是别人发现问题,我们往往会说“一直都是如此,如果有问题,早就会有人发现,不可能轮到你来发现”。《孟子.告子》断句注译,当出自前辈大家之手;正因如此,几十年来一直信守至今。这其间,不可能没有人生疑,不可能没有人发问,然而我们太迷信权威经典,致使原本并不难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或有疑而不敢疑,或有疑而不探不辨,岂不枉哉!
但凡念过书的国人,几乎都读过甚至背过出自《孟子·告子下》的这段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信大多数人,特别是语文老师对其中“行弗乱其所为”这句一定疑惑过,因为句中“行”字,无论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然而,极少人去探究它,审辨它。问题就这样一直搁着。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别扭,讲得似通非通,学生听得糊涂,听得似懂非懂。
这段文字存在三不通。
一是读不通。从句式角度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三句句式整齐,而“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两句却句式散乱,结构怪异,与整段文字句式整齐的特点极不相称。因此,朗读起来很别扭。
二是讲不通。从语法角度看,“弗乱”是动词,“其所为”是它的宾语,二者动宾关系明确。而“行”加在“弗乱”之前,有违语法:“行”若作动词讲,则与其后“弗乱”无法构成任何语法关系;若作名词讲,则与“其所为”产生赘叠。因此其语法关系不成立。
三是解不通。从语义看,“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理解不存在问题。但是“空乏其身”按字面解释为“使他的身体困顿匮乏”,就令人费解,而且与上句在语义有重复之嫌,《孟子》不可能出现这种败笔。至于“行弗乱其所为”这句,则完全无法贯通起来理解,笔者参阅多种版本的多家注解,对这句的注译都是采用“硬拗”的方法来自圆。
那么,到底是《孟子》文本本身出问题呢,还是后人断句出了问题呢?
其实问题出在后人的断句上。古文大多没有句读,文中句读乃今人所为,而再权威的断句也难免乖错。“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段文字就是断句出现了致命错误。其正确断句应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如此一断,不但句式严整了,并且与整段文字节奏一致,语感和谐。
如此一断,语意也完全打通了。“空”即“困”,古代“空”“困”两词通用。“乏”即“缺乏,匮乏”。在古代,身无所而谓之困,行无资而谓之乏。“空乏其身行”意思是使其居无所而困顿,使其行无资而匮乏。即,使他无论居于内,还是行于外,都陷入困境,无路可走。这样一来,上下两句都通了,上下文关系也顺了,可谓一通而百通。
读书贵在有疑敢疑。即使经典名著、大家权威,也有可能出错,白玉不可能无瑕。然而,当我们发现书本有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书本怎么可能会错,肯定是自己水平低”。如果是别人发现问题,我们往往会说“一直都是如此,如果有问题,早就会有人发现,不可能轮到你来发现”。《孟子.告子》断句注译,当出自前辈大家之手;正因如此,几十年来一直信守至今。这其间,不可能没有人生疑,不可能没有人发问,然而我们太迷信权威经典,致使原本并不难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或有疑而不敢疑,或有疑而不探不辨,岂不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