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发展思路
【作者】 廖琦军
【机构】 广西陆川县乌石镇中心学校
【正文】一、关爱学困生,消除自卑,培养学习信心增强自信
①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②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二、注重教学艺术,激起学习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习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数学毫无兴趣,见了数学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数学,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立足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干预学困生学习的主渠道
了解了学生,读懂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研读教材之间的联系及重难点、关键处,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①激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成,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因此,他们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注意力不稳定,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课堂要实现真正地落实,首先一堂课的开始学习氛围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始要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趣的策略有:从生活中引入,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常识;从课题入手,赋于数学童话般的诗意,如课题取名为《神奇的1、2、3》、《可爱的6和7》……让学生一见课题就觉得有新奇感;从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引入,如《图形中的规律》课一开始就抛出问题:摆这样有公共边的三角形,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问题的挑战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②动手做。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根据他们学习数学的特点,要切实利用好学具,甚至要适当地做一些学具。总的原则是,只要需要用到操作的时候,决不因为操作会引起课堂乱而放弃,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当然操作不能仅仅是为操作而操作,而要适时借助想象使学生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出知识的本质意义。如在教学《倍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三次动手做的活动,第一次活动:出示了这样一幅图,第一行12个图形,第二行4个图形,问: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几倍?请你动手移移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成几倍关系;接着在第一行12个不变的情况下,第二行拿走一个,又让学生动手移移成几倍关系,就这样又把第二行拿走一个让他们动手移,一直到第二行只有一个时再让学生移移成几倍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动手做。第二个层次的动手做是:第一行只有11个图形,第二行4个,问学生成几倍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成整倍数关系,然后老师问你能想办法使两行的个数成倍数关系吗?用学具动手摆摆。学生通过动手摆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使两行成倍数关系。如:第一行拿一个进来,或取走几个,上下两行调整等方法。第三个层次的动手做是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自由画自己喜欢的画,然后写出( )是( 的( )倍。学生一听数学课画画,顿时来精神,马上动手作画,不一会儿,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欣赏。一看,还真不错,有的画了一行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图形。有的画的图形是没有排列整齐,但却能根据个数写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令人惊奇的是,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生动的画,画中有房子、孩子、天空、白云,花朵、树木等,并且写出许多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没有弄清把什么当作一倍数,有的画的数量之间不成整倍数关系。通过这种“创作”检测出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倍的含义,此时只要对这几个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就可以达到全体过关了。这种动手做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他们在做中感悟到两个量比较以一倍数为标准一份一份地分,在做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做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表现。这一系列地做不但对学生自主建构一倍的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学困生,更不能排斥他们,应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找准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用我们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为使他们早日取得进步,把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而努力!
①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②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二、注重教学艺术,激起学习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世界知名的伟大科学家、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学,为了弄清一个数学概念长时间埋头阅读和思考;为了解答一道数学习题而废寝忘食。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数学学习和研究感兴趣,很难想象,对数学毫无兴趣,见了数学题就头痛的人能够学好数学,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立足课堂,使课堂教学成为干预学困生学习的主渠道
了解了学生,读懂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研读教材之间的联系及重难点、关键处,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①激趣。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成,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还不平衡。因此,他们学习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注意力不稳定,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课堂要实现真正地落实,首先一堂课的开始学习氛围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始要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趣的策略有:从生活中引入,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常识;从课题入手,赋于数学童话般的诗意,如课题取名为《神奇的1、2、3》、《可爱的6和7》……让学生一见课题就觉得有新奇感;从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引入,如《图形中的规律》课一开始就抛出问题:摆这样有公共边的三角形,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问题的挑战性,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②动手做。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根据他们学习数学的特点,要切实利用好学具,甚至要适当地做一些学具。总的原则是,只要需要用到操作的时候,决不因为操作会引起课堂乱而放弃,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小学生,当然操作不能仅仅是为操作而操作,而要适时借助想象使学生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出知识的本质意义。如在教学《倍的意义》时,笔者设计了三次动手做的活动,第一次活动:出示了这样一幅图,第一行12个图形,第二行4个图形,问: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几倍?请你动手移移使别人一看就知道成几倍关系;接着在第一行12个不变的情况下,第二行拿走一个,又让学生动手移移成几倍关系,就这样又把第二行拿走一个让他们动手移,一直到第二行只有一个时再让学生移移成几倍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动手做。第二个层次的动手做是:第一行只有11个图形,第二行4个,问学生成几倍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成整倍数关系,然后老师问你能想办法使两行的个数成倍数关系吗?用学具动手摆摆。学生通过动手摆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使两行成倍数关系。如:第一行拿一个进来,或取走几个,上下两行调整等方法。第三个层次的动手做是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自由画自己喜欢的画,然后写出( )是( 的( )倍。学生一听数学课画画,顿时来精神,马上动手作画,不一会儿,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欣赏。一看,还真不错,有的画了一行行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五角星等图形。有的画的图形是没有排列整齐,但却能根据个数写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令人惊奇的是,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生动的画,画中有房子、孩子、天空、白云,花朵、树木等,并且写出许多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的没有弄清把什么当作一倍数,有的画的数量之间不成整倍数关系。通过这种“创作”检测出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倍的含义,此时只要对这几个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就可以达到全体过关了。这种动手做的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热情,他们在做中感悟到两个量比较以一倍数为标准一份一份地分,在做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做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表现。这一系列地做不但对学生自主建构一倍的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学困生,更不能排斥他们,应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找准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用我们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为使他们早日取得进步,把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