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两个“创新”
【作者】 赖国勇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高草初级中学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跟上步伐,适应新要求,开启学生长期以来被压抑的创新思维,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第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上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杨,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材意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死板,教师讲过的题会做,随便变换一下问题的角度,就会出现“卡壳”现象,这说明学生所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在教代数中的应用题时,我拿出一个古代问题:
用绳子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井外余绳四尺,把绳四折来量,井外余绳一尺,求井深和绳长各多少?
解法1:设绳长为x尺,则三折量时,井深为(x/3-4),四折时井深为(x/4-1)得x/3-4=x/-1解得x=36,x/3-4=8
解法2:设井深为x尺,则三折量时,绳长为3(x+4),四折时绳长为4(x+1),有3(x+4)=4(x+1)解得x=8,3(x+4)=36.
通过类似题的演算,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质疑问难习惯,使学生乐于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新。如在教学“画圆”时,教师先不讲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再讲一讲自己是如何画圆的,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针的一脚固定,旋转作业本,一样可以画一个圆,可以吗?”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是不太好的画圆方法。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画法有新意,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同学质疑:“如果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圈,行吗?”这位同学恍然大悟,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加上声、光、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逐渐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人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能否具有创新意识,首先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方法又是通向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意识和桥梁。要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知道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要教会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通过抽象、概括系统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四、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创新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例题,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只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第表现自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上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杨,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材意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学习非常死板,教师讲过的题会做,随便变换一下问题的角度,就会出现“卡壳”现象,这说明学生所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在教代数中的应用题时,我拿出一个古代问题:
用绳子量井深把绳三折来量,井外余绳四尺,把绳四折来量,井外余绳一尺,求井深和绳长各多少?
解法1:设绳长为x尺,则三折量时,井深为(x/3-4),四折时井深为(x/4-1)得x/3-4=x/-1解得x=36,x/3-4=8
解法2:设井深为x尺,则三折量时,绳长为3(x+4),四折时绳长为4(x+1),有3(x+4)=4(x+1)解得x=8,3(x+4)=36.
通过类似题的演算,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质疑问难习惯,使学生乐于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新。如在教学“画圆”时,教师先不讲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再讲一讲自己是如何画圆的,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针的一脚固定,旋转作业本,一样可以画一个圆,可以吗?”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是不太好的画圆方法。此时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画法有新意,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同学质疑:“如果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圈,行吗?”这位同学恍然大悟,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加上声、光、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逐渐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人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能否具有创新意识,首先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方法又是通向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意识和桥梁。要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知道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策略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要教会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通过抽象、概括系统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四、精选思维材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创新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例题,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