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马 涛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第二中学


【正文】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语文课堂教学是一冷一热。冷的一头是大量教师依然满堂灌、题海战;热的一头则是部分窗口学校、窗口教师热心花架子,整天搞多媒体、游戏、表演,甚至出现了请音乐教师、物理教师、历史教师一起上语文课的现象。这些最终都会危及语文课改目标的实现。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那么,如何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粗略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薄薄的教本,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参为准,课堂上教师成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这样教师时时处处都控制着学生思维,总拘泥于框框架架中,那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渠道、全方位获取信息,让一言堂成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
  二、创设语文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理性而呈现文字的静态,以致于学生学习常感枯燥乏味。而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思,学生常会感到新奇有趣,活力倍增。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课前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生命 生命》这课可以这样导入:(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同学们,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曾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了身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作者杏林子,他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这个导语,感染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注重满堂灌,学生是收容器,只能雾里看花,临考大搞题海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抹杀了学生应有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两千年前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去捅穿”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教学,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日臻完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应干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一堂课,虽然有时多花几分钟或让学生多“缠”几分钟,但会让学生收益非浅,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如在课堂中,可把握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并时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进行逆向思维,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在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同时,可指导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提出“愚公必须搬家”,“新时代的愚公更应开发山区”的新观点。还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灰姑娘的时钟》时,要求学生就《滥竽充数》的故事,任选一个角度,概括出某种道理。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留于一般人脑中的是对南郭先生充数的谴责和嘲讽,批评他缺少真才实学,缺少新见。经过多角度思考,还可探究齐宣王的过错,进而推及对体制不合理的批评,告诫人们不要吃大锅饭;还可对齐湣王这样一个改革者进行颂扬,启示人们:新时代更需要有齐湣王这样开拓创新的改革者、领导者。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五、注重学法指导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习方法。”陶行知的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才能推陈出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如在教学七年级《生命 生命》“研读与赏析”时,教师可如下导学:“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地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接着用大屏幕出示问题:“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味,体悟文章的内涵……”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再接着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朗读时要注重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最后,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这样,学生逐步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承载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就必须激发创新兴趣,启迪创新思维;改革课堂教学,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许序修:《知识经济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99.6P45
  [2]曹勇军:《对“读写结合”的冷思考》,《语文教学通迅》99.6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