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作者】 杨清莲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
【摘要】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并形成自己的文学素养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意象
【正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法虽有万千,但一点却始终未变,即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在教学中,我从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咋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师生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乘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涵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对此,笔者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感触颇深。
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倚声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无味啊!
五、注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诗词语言鉴赏要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也可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譬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是杜甫在述惋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是陆游在抒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师生在吟诵推敲中发现,原来是诗词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震撼力啊。再如婉约派之“晓风残月”与豪放派之“大江东去”,理论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去过多的理论辨析,而是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深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学生就是在阵阵诵读声中整体把握,体验感悟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诗歌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们便会学有所获,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咋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师生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乘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涵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对此,笔者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感触颇深。
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倚声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无味啊!
五、注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诗词语言鉴赏要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也可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譬如同写诸葛武侯,《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个是杜甫在述惋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是陆游在抒爱国之情与收复中原之志。同登岳阳楼,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一样的手法,不同的切入角度,师生在吟诵推敲中发现,原来是诗词语言魅力给读者带来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震撼力啊。再如婉约派之“晓风残月”与豪放派之“大江东去”,理论上人人皆知,但如何才能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去过多的理论辨析,而是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深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学生就是在阵阵诵读声中整体把握,体验感悟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总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诗歌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们便会学有所获,会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