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文组合教学 探寻语文本真
【作者】 廖玉娟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土主镇中心校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一节课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式,即单篇文章进行教学,课堂效率欠佳,学生对同类文本阅读方法的归纳、表达方式的体会、行文构段的领悟等,不能得到深入的理解与有效的内化。笔者尝试将相类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阅读主题,从多篇文章中探寻共同之处,学生通过对相似的多篇文章的学习,在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高效地到走近语文的本真,领悟语文的真谛。【关键词】多文组合;语文本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
【正文】
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教学目标主要指向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而忽视了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形成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我尝试通过“多文组合”的教学方式,关注语文能力的形成,探寻语文的本真。
多文组合教学,即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 将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阅读文本组合在一起,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以“多文”的形式出现。多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即可以是教材中相似文本的梳理;也可以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完善阅读主题;还可以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在课外阅读中选择类似文本进行阅读材料的整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多文组合教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如下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一、提升阅读能力
我有幸看过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他把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从这个这个划分可以看出,我们以往的教学,无论怎样做都是在复述、解释上下工夫有余,偶尔会有对学生重整能力的训练。然而对后面三种能力的培养却远不足,要么是没有涉及,要么是偶尔无意而为。这就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缺失,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段,都在浅层次的能力系统中徘徊。而我提出的“多文组合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多文组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同类别文章的阅读能力,教师将相类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阅读主题,从多篇文章中探寻相同之处,在阅读方法上给予详细的指导,助学生形成读通同类文章的能力,将“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武松打虎》和《船长》两篇文章时,我就是通过“如何解读小说?” 这个角度将两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文章组合到一起的。“小说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安排了哪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有哪些环境描写烘托了主题?”笔者从解读小说的三个维度将两篇课文整合在了一起,通过两篇小说的阅读,初步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然后将小说主题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在班级开展班级共读《水浒传》的读书活动,孩子们独立阅读《吴用智取生辰冈》、《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章节的过程中,再次锻炼了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
除了关注相似文本的共通之处,还要关注相似文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阅读中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在《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多文组合教学中,我将悟“爱”悟“愁”促朗读、一“晚”一“夜”辨时间、停“车”泊“船”赏秋景、感“山”叹“水”道秋情,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意、领会诗情。《山行》这首诗给我们描写的景色位于山间秋景 ,杜牧借“寒 山”、“石径”、“白云”、“枫林”把秋意映染纸上 ,如同一幅浓淡有致的深秋枫林晚景图。 《枫桥夜泊》给我们带来的则是一轴舒卷开来的深秋江上画卷,不只是看到的,还有听到的和想到的。孩子们在“爱”“愁”、“晚”“夜”、“车”“船”、 “山” “水”之间,浮想联翩,入得其境而后入得其情,赏尽秋景、读尽秋情。 再如:在《送别组诗》多文组合教学中,通过送别方式的不同,踏歌送别、折柳送别、饮酒送别,读懂了“凄凄满别情”的意蕴。
二、提升写作能力
多文组合常见的方式是将相类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阅读主题,从多篇文章中探寻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也许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也许是阅读方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的指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在相似的文本中寻找写法的共通之处,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法。
如在《〈莲叶青青〉VS〈萧山杨梅〉》多文组合教学中,我尝试站在读写结合的角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莲叶青青》一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花,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萧山杨梅》讲述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两篇文章行文有许多共通之处,即都是从“物、人、事、品、情”行文。作者由所观之物引出所写之人,然后回忆发生在主要人物身上的重要的事,突显人物的品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或含蓄,或直白,都直抵人心。我先引导学生从“物、人、事、品、情”这五个方面 “桥梁化”解读文本,课内得法。再将此次多文组合教学尝试的落脚点放在写作指导上,学生从“物、人、事、品、情”这五个方面尝试习作,引导学生梳理写作素材,“模仿化”延伸文本,将课内所学之法应用至课外,自主习作,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11页)
童话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故事都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借助虚构的故事、离奇的情节,颂扬人间的真善美,让人们在阅读时受到教育。童话到底读什么、怎么读,创编童话到底编什么、怎么编呢?在《走近童话世界》多文组合教学中,笔者通过《大拇指汤姆》、《没头脑和不高兴》、《坚定的锡兵》多文组合,尝试在这创编童话上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实践。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多篇童话,知道童话要围绕一个主题创编,要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突显人物特点……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文中体现的童话体裁基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总结,在多文阅读中领会编写童话的要点,形成编写童话的习作能力。
三、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质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文组合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草船借箭》的组合教学中,我尝试“寻找文章中心词”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敏锐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的“纹丝不动”和《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文章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展开阅读,形成了抓中心词阅读的思维能力;再如在《狼牙山五壮士》和《珍贵的教科书》的组合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步步深入,分清层次,理清其中逻辑关系,拓宽思路,把思维活动向纵深引伸。《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线索行文,《珍贵的教科书》“无书→取书→护书→叨念书”的线索叙事,通过类比读文,培养学生抓住线索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紫桑葚》和《彩票》的组合教学中,通过归纳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事情经过、事情结果的“六要素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总而言之,多文组合教学可以通过多篇同类文章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开发智力,形成智慧,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多文组合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空。愿越来越多的同仁尝试通过多文组合教学,探寻语文本真,昂然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归真之路上!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2]李丹.《浅谈读写结合》
[3]高中云.《初中语文中的“阅读一写作“组合教学策略研究》
[4]王奕英.《古诗两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的组合教学
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教学目标主要指向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而忽视了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形成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我尝试通过“多文组合”的教学方式,关注语文能力的形成,探寻语文的本真。
多文组合教学,即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 将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阅读文本组合在一起,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以“多文”的形式出现。多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即可以是教材中相似文本的梳理;也可以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完善阅读主题;还可以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在课外阅读中选择类似文本进行阅读材料的整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多文组合教学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如下方面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一、提升阅读能力
我有幸看过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他把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从这个这个划分可以看出,我们以往的教学,无论怎样做都是在复述、解释上下工夫有余,偶尔会有对学生重整能力的训练。然而对后面三种能力的培养却远不足,要么是没有涉及,要么是偶尔无意而为。这就使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缺失,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段,都在浅层次的能力系统中徘徊。而我提出的“多文组合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多文组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同类别文章的阅读能力,教师将相类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阅读主题,从多篇文章中探寻相同之处,在阅读方法上给予详细的指导,助学生形成读通同类文章的能力,将“浅阅读”转化为“深阅读”,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如在教《武松打虎》和《船长》两篇文章时,我就是通过“如何解读小说?” 这个角度将两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文章组合到一起的。“小说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安排了哪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有哪些环境描写烘托了主题?”笔者从解读小说的三个维度将两篇课文整合在了一起,通过两篇小说的阅读,初步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然后将小说主题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在班级开展班级共读《水浒传》的读书活动,孩子们独立阅读《吴用智取生辰冈》、《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章节的过程中,再次锻炼了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
除了关注相似文本的共通之处,还要关注相似文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阅读中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如在《山行》和《枫桥夜泊》的多文组合教学中,我将悟“爱”悟“愁”促朗读、一“晚”一“夜”辨时间、停“车”泊“船”赏秋景、感“山”叹“水”道秋情,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诵读诗文、感受诗意、领会诗情。《山行》这首诗给我们描写的景色位于山间秋景 ,杜牧借“寒 山”、“石径”、“白云”、“枫林”把秋意映染纸上 ,如同一幅浓淡有致的深秋枫林晚景图。 《枫桥夜泊》给我们带来的则是一轴舒卷开来的深秋江上画卷,不只是看到的,还有听到的和想到的。孩子们在“爱”“愁”、“晚”“夜”、“车”“船”、 “山” “水”之间,浮想联翩,入得其境而后入得其情,赏尽秋景、读尽秋情。 再如:在《送别组诗》多文组合教学中,通过送别方式的不同,踏歌送别、折柳送别、饮酒送别,读懂了“凄凄满别情”的意蕴。
二、提升写作能力
多文组合常见的方式是将相类似的文章组合成一个阅读主题,从多篇文章中探寻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也许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也许是阅读方法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的指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在相似的文本中寻找写法的共通之处,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法。
如在《〈莲叶青青〉VS〈萧山杨梅〉》多文组合教学中,我尝试站在读写结合的角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莲叶青青》一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花,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萧山杨梅》讲述的是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两篇文章行文有许多共通之处,即都是从“物、人、事、品、情”行文。作者由所观之物引出所写之人,然后回忆发生在主要人物身上的重要的事,突显人物的品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或含蓄,或直白,都直抵人心。我先引导学生从“物、人、事、品、情”这五个方面 “桥梁化”解读文本,课内得法。再将此次多文组合教学尝试的落脚点放在写作指导上,学生从“物、人、事、品、情”这五个方面尝试习作,引导学生梳理写作素材,“模仿化”延伸文本,将课内所学之法应用至课外,自主习作,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11页)
童话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故事都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借助虚构的故事、离奇的情节,颂扬人间的真善美,让人们在阅读时受到教育。童话到底读什么、怎么读,创编童话到底编什么、怎么编呢?在《走近童话世界》多文组合教学中,笔者通过《大拇指汤姆》、《没头脑和不高兴》、《坚定的锡兵》多文组合,尝试在这创编童话上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实践。教学中,通过比较阅读多篇童话,知道童话要围绕一个主题创编,要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展开故事情节、突显人物特点……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多文中体现的童话体裁基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总结,在多文阅读中领会编写童话的要点,形成编写童话的习作能力。
三、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质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多文组合阅读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等,具体说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和《草船借箭》的组合教学中,我尝试“寻找文章中心词”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敏锐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的“纹丝不动”和《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文章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展开阅读,形成了抓中心词阅读的思维能力;再如在《狼牙山五壮士》和《珍贵的教科书》的组合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线索,步步深入,分清层次,理清其中逻辑关系,拓宽思路,把思维活动向纵深引伸。《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按“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线索行文,《珍贵的教科书》“无书→取书→护书→叨念书”的线索叙事,通过类比读文,培养学生抓住线索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在《紫桑葚》和《彩票》的组合教学中,通过归纳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事情经过、事情结果的“六要素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总而言之,多文组合教学可以通过多篇同类文章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开发智力,形成智慧,发展他们的语文能力。多文组合教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语文教学天空。愿越来越多的同仁尝试通过多文组合教学,探寻语文本真,昂然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归真之路上!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2]李丹.《浅谈读写结合》
[3]高中云.《初中语文中的“阅读一写作“组合教学策略研究》
[4]王奕英.《古诗两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的组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