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作者】 张玉杰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土主镇中心校


【正文】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地学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转变观念,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爱思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转变了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实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转变观念,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麻雀》,我讲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从而体会了伟大的母爱,随即有一个学生胆怯的说:“课文里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微笑地表扬了这们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大家再次深入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说是亲子之情更恰切。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文章,而且还学会了措辞的重要性。
  二、激发兴趣,鼓励参与,追求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就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底气。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再补充历史背景,他们的思维一下子便超越时空,也超越了书本,从而畅所欲言。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教学《田园诗情》时,采用出示风光图片式,由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荷兰的诗情与画意。
  3、让学生尽可能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4、 让学生尽可能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5、 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下转第97页)
(上接第98页)
  三、放手实践,体验成功,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落在猫脚里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就会让我们喝彩!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充分让学生质疑的时候,有位学生曾这样提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起自己的妈妈呢?她妈妈不疼她吗?”老师笑着肯定了他发现问题的能力,想不到这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妈妈一定是嫌弃小女孩家穷,跟人家跑了!”“不对,是妈妈生病了!”“不可能,是妈妈去世了!”从未遇到过的课堂生成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继而我想到,文本应该是学生思考的阵营;探究应该是得出答案的最好方式。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圈点勾画,从文中寻找答案,终于,学生在经历了一番思考和讨论后得出:赤贫如洗,家徒四壁,这是女孩真实的生活遭遇。而文章也讥讽了现实的冷酷、人情的冷漠,从另外一个角度强化了小女孩的可怜。继续读下去,在一次次的幻想破灭后,更引起了学生对女孩的同情。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人的发展为理念,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面向全体,关照差异,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更充分的支持条件。探究过程中还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张扬学生个性;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保证互勉互学。我们还要在不同学段,要对学生探究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和谐积极地学习环境中,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