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作者】 郭金海
【机构】 广西梧州市大燕小学
【正文】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中常被叫做解决问题,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结合本人近年来的一点教学心得,下面浅谈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将抽象的数学题目形象化,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审题
仔细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看清题目,读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教改以前的应用题题型是一种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数学语言,题目都比较简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不紧密;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题目的各种数学信息隐藏在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中,无法用简单的解题模式来解答。而小学生正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向语言符号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象化,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学会理解题意。事实上,小学各年级的数学题型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低年级的应用题主要是图画形式,中年级的题型逐步向图文结合过渡,高年级主要是文字的形式。
低年级的应用题,可以采取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例如:小学二年级有这样的两步解答应用题:某班同学去公园游湖划船,有男同学16人,女同学20人,每条船能坐4人,需要几条船?在教学这道题之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用16根红色的小棒代表男同学,用20根绿色小棒代表女同学,要同学们每4根小棒分成一堆,让学生分分看。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经历摆一摆的过程,使学生能很快明白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理,进而把这种感性的个人经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课堂上如果没有学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小棒,然后圈一圈,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题目完整通顺的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线段图,圆饼图等形式把题意表示出来。例如:行程问题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用线段图的方式来描述,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追及,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等之间的不同,进而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应该多利用多媒体、图片、教具、学具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题意,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公式,提高分析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重视一题多解,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创新必须在理解了最基本的应用题型,掌握了最常见的分析思考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学生还什么都不会,就让学生创新,那结果必然是一片茫然,什么也不会。在小学阶段:一年级主要是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二年级是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年级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四年级是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相遇问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年级是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息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会学生应用题的思维解题技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创新能力
有些两步或三步计算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是对基本数量的组合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思维解题技巧。最基本的思维技巧是“顺推”和“逆推”。顺推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理出可以得出的结果,最终得到题目所需要的答案。逆推是指从题目的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再分析所缺少的条件如何才能解答,最终推理到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例如: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是3100元,它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的7倍还多300元,一辆自行车多少钱?我们可以这样想:摩托车的价钱减去300元(3100-300=2800元)刚好是自行车的3倍,也就是说自行车价钱的7倍是2800元,那么自行车的价钱就是2800÷7=400元。这就可以避免(3100+300)÷7的错误解答了。实际上在分析应用题时,顺推和逆推两种方法是结合运用,相互包含的。这就是说在分析已知条件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这样综合才不会偏离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时要想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有这样提出的条件才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或求出来。
此外,对待一些特别复杂的题目,我们还应该教学生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常用的解题技巧有枚举法,假设法,转化法,定量法,对应法,代数法,方程法等。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用假设法来解答:假设它们全是鸡(用绳子把兔子的前后脚分别绑起来),于是根据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2×35=70(只)?,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兔:24÷(4-2)=12 (只)。鸡:35-12=23(只)?。
四、系统化、分层次的进行长期的解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可见学数学离不开解题,但是,数学题的形式千变万化,是永远也做不完的。“题海战术”既没有效率也达不到效果,同时还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根据对应年级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设计训练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熟能生巧,只有进行适量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提高熟练程度,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解答的格式,注意书写的工整,注意单位的统一等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一、将抽象的数学题目形象化,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审题
仔细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看清题目,读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教改以前的应用题题型是一种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的数学语言,题目都比较简单,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不紧密;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题目的各种数学信息隐藏在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中,无法用简单的解题模式来解答。而小学生正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向语言符号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具象化,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学会理解题意。事实上,小学各年级的数学题型也遵循了这个规律:低年级的应用题主要是图画形式,中年级的题型逐步向图文结合过渡,高年级主要是文字的形式。
低年级的应用题,可以采取画一画,摆一摆,演一演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例如:小学二年级有这样的两步解答应用题:某班同学去公园游湖划船,有男同学16人,女同学20人,每条船能坐4人,需要几条船?在教学这道题之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用16根红色的小棒代表男同学,用20根绿色小棒代表女同学,要同学们每4根小棒分成一堆,让学生分分看。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通过经历摆一摆的过程,使学生能很快明白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算理,进而把这种感性的个人经验内化成自己知识,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课堂上如果没有学具,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小棒,然后圈一圈,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中高年级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题目完整通顺的读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也可以用线段图,圆饼图等形式把题意表示出来。例如:行程问题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用线段图的方式来描述,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追及,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等之间的不同,进而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在教学中,应该多利用多媒体、图片、教具、学具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题意,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公式,提高分析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重视一题多解,用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创新必须在理解了最基本的应用题型,掌握了最常见的分析思考方法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学生还什么都不会,就让学生创新,那结果必然是一片茫然,什么也不会。在小学阶段:一年级主要是比较容易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二年级是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年级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四年级是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相遇问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比较容易的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五年级是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息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会学生应用题的思维解题技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创新能力
有些两步或三步计算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是对基本数量的组合和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常见的思维解题技巧。最基本的思维技巧是“顺推”和“逆推”。顺推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理出可以得出的结果,最终得到题目所需要的答案。逆推是指从题目的问题出发,逐步分析所需要的条件,再分析所缺少的条件如何才能解答,最终推理到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例如:一辆摩托车的价钱是3100元,它比一辆自行车的价钱的7倍还多300元,一辆自行车多少钱?我们可以这样想:摩托车的价钱减去300元(3100-300=2800元)刚好是自行车的3倍,也就是说自行车价钱的7倍是2800元,那么自行车的价钱就是2800÷7=400元。这就可以避免(3100+300)÷7的错误解答了。实际上在分析应用题时,顺推和逆推两种方法是结合运用,相互包含的。这就是说在分析已知条件时要时刻注意题目的问题,这样综合才不会偏离问题;从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所必备的条件时要想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只有这样提出的条件才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或求出来。
此外,对待一些特别复杂的题目,我们还应该教学生一些特殊的解题技巧,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常用的解题技巧有枚举法,假设法,转化法,定量法,对应法,代数法,方程法等。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用假设法来解答:假设它们全是鸡(用绳子把兔子的前后脚分别绑起来),于是根据鸡兔的总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看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2×35=70(只)?,比总脚数少的:94-70=24 (只)? 兔:24÷(4-2)=12 (只)。鸡:35-12=23(只)?。
四、系统化、分层次的进行长期的解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可见学数学离不开解题,但是,数学题的形式千变万化,是永远也做不完的。“题海战术”既没有效率也达不到效果,同时还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小学阶段,根据对应年级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设计训练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熟能生巧,只有进行适量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提高熟练程度,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时,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解答的格式,注意书写的工整,注意单位的统一等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