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提问
【作者】 罗贤春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绿茵湖办事处瓮朗小学
【正文】现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问得太滥、太碎、太浅。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问”还是必要的。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一石能击千层浪,巧妙的课堂提问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愉快地走进文本,积极思索,积极探索,寻求知识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所学文章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有进步,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部分老师只是问得不当。所以,毛病不是出在“提问”这个教学方法的本身,而是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方法的理念和策略。片面地怕用“提问”或该问的也“基本不问”,就有因噎废食之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巧”就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快乐,而不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从这个角度说,提问实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一、能刺激信息重组的提问
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其间,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启发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如教《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师不在情节性提问上兜圈子,一改常规教法而独辟蹊径,从课文中“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句设置问题情境:“文中写了几个儿子?各有什么特点?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让学生无法简简单单地回答,激发学生必须对课文信息实行重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二、能促进比较分析的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提出必须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种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鲜明的比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越是新异的刺激物,引起的探究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为一些创新的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的条件。一位教师教《雷雨》时,当学生读到“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时师发问:“你读到‘垂’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于是学生提问:“这儿为什么用‘垂’不用‘掉’或‘落’?”于是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蜘蛛本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垂’下来?”在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垂”的动作快、动作勇敢、动作轻巧。
三、能激发丰富想象的提问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内情节上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教师问到:“丑小鸭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在晚上寻食,它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看不见路,掉进水坑。/什么食物都找不到,只能饿肚子。/碰到坏人,险些丧命。
四、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惰,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能刺激信息重组的提问
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其间,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贮存信息,更要启发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如教《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师不在情节性提问上兜圈子,一改常规教法而独辟蹊径,从课文中“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句设置问题情境:“文中写了几个儿子?各有什么特点?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让学生无法简简单单地回答,激发学生必须对课文信息实行重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学生的思维、语言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创新意义的。
二、能促进比较分析的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提出必须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种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鲜明的比较,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越是新异的刺激物,引起的探究反射就越强烈,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为一些创新的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的条件。一位教师教《雷雨》时,当学生读到“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时师发问:“你读到‘垂’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于是学生提问:“这儿为什么用‘垂’不用‘掉’或‘落’?”于是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蜘蛛本身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垂’下来?”在课堂讨论时,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垂”的动作快、动作勇敢、动作轻巧。
三、能激发丰富想象的提问
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此,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内情节上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或引发出新的观点,使教学内容得以加深或拓宽。它可以对课文中人物、情节、场景进行再创作,或增添插叙,或续补情节,或改写人物等等。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教师问到:“丑小鸭白天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在晚上寻食,它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看不见路,掉进水坑。/什么食物都找不到,只能饿肚子。/碰到坏人,险些丧命。
四、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在认识上不到位,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问题步步紧逼,环环相扣,就是好课。熟不知问题不分轻重巨细,一问到底,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这也同样不符合课改精神。当问则问,不当问是不问,更要避免那种“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毫无价值的发问,这只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思想懒惰,不善动脑的坏习惯。问题设置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紧扣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教学必需的。高明的教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包藏许多玄机,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教师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