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品德与社会》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初探

【作者】 周荣义 刘春秀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市南路小学

【摘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我国拥有积淀了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构筑了我国社会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的萌芽时期。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传统文化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教学,可为社会培育“有用”人才。“有用”的评判,是基于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而社会道德的标准,离不开文化的积淀。我们不吝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也不能照单全收,悉数灌输给学生。那么,如何做到撷取传统文化精髓运用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为学生在思想之路上点起一盏明灯呢?
  一、传统文化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令人堪忧。首先,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深刻,很多已经自发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学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很多地区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包涵了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等内容。在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书商为了争夺利益,更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拼凑出大量编辑水平低下、谬误百出、往往代表个人观点的国学读本,导致“传统文化进课堂”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规范等乱象。
  还有,伴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似乎对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洋快餐以及韩国偶像组合、欧美流行歌手等洋明星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趣。相对而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知晓度不够,更别说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如何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正努力攻克的难题。
  二、《品德与社会》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让他们开始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以爱国主义为教育核心,以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承载着传播传统文化的大任,肩负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使命。将传统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丰富教学资源,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
  三、《品德与社会》渗透传统文化实践
  1.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通过讲解民族传统节日、美食、风俗、礼仪、背景、故事等,引导学生加深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体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在讲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各族儿女手拉手时,除了讲解汉族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外,重点讲解了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彝族最隆重的火把节、新疆和宁夏的开斋节,使学生了解了丰富的民族节日。我国少数民族节日真是举不胜举。如今,这些节日喜庆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往往就是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的。民族节日还是我国各族人民同海外侨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长期以来,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所以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通过讲解藏族、蒙古族的献哈达,朝鲜族的花甲宴,宁夏回族的“八宝茶”,贵州少数民族在寨边以牛角迎接客人,展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文明礼貌的待客之道等传统民族习惯。通过民族文化、服饰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民族历史和民族团结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知道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小”从“细”,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中华5000年的灿烂文化,是各族儿女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一起分享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感受中华大家庭的团结。
  2.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如在讲四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时,一是讲清楚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山河壮丽、风光秀美之外,重点讲了祖国的宝岛台湾。通过讲解台湾的历史、风俗等,让学生知道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懂得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二是横贯中华大地的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国的文明,哺育了中华文化。这一课我从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入手,让学生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再引导学生走进黄帝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传说与历史中接受文化熏陶。认识“四大发明”,欣赏唐诗宋词、元曲,感爱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的地位和贡献,惊叹先民的聪明才智,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整个思想品德教学,从教学知识结构,到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再到内化为学生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指引着中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被社会道德标准肯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