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作者】 王艳芳

【机构】 新疆奇台县第二中学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努力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探索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正文】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对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研究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努力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创新,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探索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性学习相对于接受性学习,强调学生自身研究而不是仅仅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或教材内容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能力;3.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数学课程学习内容中增加了课题学习,在教材编排上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研究,很多内容都是以问题和问题解决来编排,这对在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长期以来,传统的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教师的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总担心数学内容没有向学生讲清楚、讲透彻。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做自己仿”的依赖式教学模式。因此在普通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顺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学习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实践性原则。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方面根据确立的方案大胆操作,由实践检验真假;另一方面敢于正视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大胆修正,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3、开放性原则。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丰富解题策略,重视过程的研究。教学地点也不限于教室,可向操场,社会等开放。
  4、合作性原则。培养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就是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优化组合,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这样,既发掘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发现,规律由学生探究,方法由学生选择,结果由学生评价。在体验开放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有探索新知的欲望,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
  2、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习个性化。学生自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走出了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出了校门,走向了社会。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生活化,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和探究手段的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4、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时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积极探索课件的制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高中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像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在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每一章开始都配有章节引言、章节图以及一个实际问题,每章结尾还有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对于新课引入,可以在教学中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解答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正迁移。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它对每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较强,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研究”来“学习”,通过“研究”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养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重视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地模仿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因此,上课前,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正式讲课前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教材,然后让学生自己主动交流他们通过自学的主要体会:包括主题内容、重点、难点,分析过程、例题点评,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作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
  4、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又一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数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由于问题设计的新颖和具有时代特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渗透人文思想,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际生活,大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心得和体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全面,达成共识,形成数学结论。使学生在展示自我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的魅力,达到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佳境界。
  总之,高中数学课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我们数学老师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上,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李斯方;“谈高中数学教学创新”[D];《高中数学》;2015、08
  [2]吴国田;“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教学”[D];《新课程》;2014、11
  [3]杨 杨;“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J];《中国教育导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