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的五大策略
【作者】 达哇扎西
【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寄校
【正文】《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合作交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佳的方式就是小组全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利的挑战了“一言堂”的专制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更大限度的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呢?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五大策略”开展教学工作。
策略一:创建合理小组,调动合作学习激情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地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妥,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策略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境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这些问题或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交流的,这样才能从外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也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例如,教学应用题“租船”时,出示投影的数学信息:
师:这是租船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十人,每只船每时3元;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确定问题。
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
2、10元钱使每条船最多能划几时?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因此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创设一定的情境。
策略三: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合作效率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能取到好的效果,在教学大中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多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如《圆锥体积》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操作后,让学生据实验结果小组内讨论组内发现的问题,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策略四:设置有效问题,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利于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我认为设置有效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目标式:即“有效问题”的内容就是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如我在讲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时设计的“有效问题”是:(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能够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个“有效问题”中的三个问题全部用陈述性的语言表述,包括理解、掌握、应用三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依据这个“有效问题”逐题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逐个解决问题,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个“有效问题”属于目标式的“有效问题”。
2、问题式:即“有效问题”的内容全部用设问性(下转第35页)(上接第36页)的语句表述,引发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教材,逐一落实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编写的“有效问题”是:(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和原来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的高和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出的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心地通过自学,很容易找着答案。这种问题式的“有效问题”应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形式。
策略五:发挥评价功能,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多种多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在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小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小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我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或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好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合作学习机制,挖掘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策略一:创建合理小组,调动合作学习激情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地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妥,保证优势互补和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以便使小组探究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小组长可由民主推选出具有较强责任心、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采取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锻炼与施展才能的机会,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的产生,增强小组活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策略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认同与接纳。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境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这些问题或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单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要完成它具有一定困难的;或者是学生有迫切的愿望需要与别人进行研讨、交流的,这样才能从外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也才能从内因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例如,教学应用题“租船”时,出示投影的数学信息:
师:这是租船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十人,每只船每时3元;2、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确定问题。
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
2、10元钱使每条船最多能划几时?
3、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因此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创设一定的情境。
策略三: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合作效率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内因,教师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设计再好的方法也是徒劳。有人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发展的教育,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我们教学自主化,才可能有落脚点,才能取到好的效果,在教学大中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多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别人的优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如《圆锥体积》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操作后,让学生据实验结果小组内讨论组内发现的问题,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策略四:设置有效问题,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利于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当然,问题还应是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果子”。我认为设置有效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目标式:即“有效问题”的内容就是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如我在讲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时设计的“有效问题”是:(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能够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个“有效问题”中的三个问题全部用陈述性的语言表述,包括理解、掌握、应用三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学生依据这个“有效问题”逐题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逐个解决问题,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个“有效问题”属于目标式的“有效问题”。
2、问题式:即“有效问题”的内容全部用设问性(下转第35页)(上接第36页)的语句表述,引发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教材,逐一落实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编写的“有效问题”是:(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和原来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的高和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出的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心地通过自学,很容易找着答案。这种问题式的“有效问题”应是教师们经常采用的形式。
策略五:发挥评价功能,提高合作学习后劲
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多种多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在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小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小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我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或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好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合作学习机制,挖掘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