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作者】 罗文竹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摘要】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自主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提问”实际上就是实现师生多元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关键词】语文;提问;艺术
【正文】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却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过多提问,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得勤,收效不大;表面性提问,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
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应能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进行《项链》一课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能力。
二、提问应能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教学内容进行到矛盾之处,也就是学生在认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应。
三、提问应有阶梯性,把握难易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荷花淀》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有什么含义?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开拓思维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
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里,我在结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去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接着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适应今天新课改的。、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却走进了一些误区,比如过多提问,认为多发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没有提问或提问较少就是在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随意性提问,问题缺少精心设计,张口便问“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成为口头禅,问得勤,收效不大;表面性提问,场面热热闹闹,问题浅层化,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思维与探究能力的训练;追问性提问,喜欢在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进行追问,直到得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为止;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突然发问,借机惩罚等等。
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下一番功夫。下面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应能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就像一只火把,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进行《项链》一课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玛蒂尔德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很好地启迪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能力。
二、提问应能利用矛盾,激发疑问
教学内容进行到矛盾之处,也就是学生在认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可以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这一看起来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思索会明白: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若选准最佳突破口,把握时机,问于矛盾之时,就会有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应。
三、提问应有阶梯性,把握难易度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不能太难,应以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解答为宜;也不能太易,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解答,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的,就要点拨引导,或划大为小,或划难为易,为学生答题架桥铺路。譬如,要学生概括课文《荷花淀》大意,可以这样来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事情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有什么含义?这样让学生逐层思考,学生便能在思考中汇点成线,作出结论。
四、提问应面向全体,开拓思维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多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这样他们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探索,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回答,以求实的态度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每一点成绩,不能用现成答案去束缚学生。课堂提问面对的应是全体学生,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一些不敢在公众场合之下说话的同学,更应该多提供一些机会,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言的勇气和力量,唤起他们的自信。
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里,我在结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对她又情深似海,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对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经过讨论,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兰芝太能干了,让婆婆显得太无能了,这使焦母很没面子。”“焦母是独自把儿子拉扯大,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等等。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这么多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去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说的有一定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接着告诉学生,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而焦母的所作所为则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这样既维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阐释提问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以更好地适应今天新课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