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盈尺之间藏天地——论高中语文试卷中评论赏析类题目的微写作
【作者】 高苏芳
【机构】 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
【正文】“盈尺之间藏天地”,这里要说的不是盆景,而是微写作。微写作,顾名思义,应该是短小的篇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它有微的形式,比如50-200字之间,却要求书写深刻、语言生动和新颖。其本质是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要求具有个性的表达。当然这些能力考查中,语言能力又是核心,是指归,都要依托语言表达能力来实现。
微写作在一张语文试卷中以各种形式出现,补写情境,写信件或倡议书内容,仿句,谈谈看法,探究意蕴等等。这在近几年各地高考卷中可以明显看出微写作的分量比重正在加大。而所有的微写作形式中,评论赏析类微写作又是最难最容易失分的题型。
什么叫评论赏析类微写作,我们可以给它换个称呼,叫微评论、微赏析。
微评论是用简约、精练的语言对某一事件、人物、思想或者文学(电影)作品等谈看法、摆观点、讲理由,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就高考来说,评论对象主要为文艺作品、言行思想为多。这种题型在语文试卷中反复出现,是命题者相当热衷的题型。
比如2009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魔盒》中的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这是文艺作品类微评论,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可以分两步走。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次,说出理由。这个理由要联系上下文,把握住自己选择的一点,挖掘优点,并提出另一方面的不足。如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言行思想类微评论写作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开头亮明观点,表明评论者对事件或现象的观点,而且观点要非常鲜明。第二是讲道理,一般两点为宜,可以从正面肯定、从反面否定或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最后结尾总述或重申观点,提出建议。
比如这种题型, “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概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你说说“霾” 这个词是否可以成为“2013年度词语”,并写出理由。(字数不少于150字)
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是思想类微评论的典型题型。我们可以从刚才表述的三方面进行综述:
例:我认为“霾”可以成为2013年度词语。从雾霾“空降”北京,至天空之城拉萨的面容都开始模糊,“霾”的影响不再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雾霾之下岂有完卵”,爆表的PM2.5,一座座面容难寻的城市,都在提醒我们去做些什么:不再将环境与利益做等价交换,多多珍惜失而复得的蓝天。以“霾”为年度词语,是为了将其作为警钟,提醒并希望2014年的我们、中国不再以之为伴。
当然文艺作品类和言行思想类的微评论很多情况下不是单独形式出现的,很多时候两种类型兼具:
如2016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中的第15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这类题型兼有文艺作品类和言行思想类微评论的特点。解题思路可以根据文本,逐段概括,并结合时人身上缺少的精神,列举分析后得出答案。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绍兴鲁迅高级中学2016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中质量检测卷现代文阅读《锦书谁寄》中的第13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在古诗中,诗人通过书信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情感。在当下社会,你还会静下心,提起笔,给你在意的人,写一封书信吗?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谈谈你的理由。(5分)
考生对此题的把握可以从言行思想类微写作的论述中找到解题思路,亮明观点后,评论古人情感表达采取的方式,并联系现代文交代原因,最后能够结合自身谈谈看法。
附答案:
(1)还会写。书信预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情趣,我们更需要呼唤一种古典的情怀、含蓄的情感表达。我将来上大学后会和我的父母通信,诉说我生活学习的快乐和烦恼,纸质书信,可以让我和父母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2)不会写。交流工具的更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需用更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不必固守传统,夸大其作用,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在运用新的方式时充实精神内涵。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用微信等方式与在意的父母、朋友等人联系,因为这些方式更便捷、更直观。
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类较难把握的题型就是赏析类微写作。文艺作品类的赏析就是欣赏和分析,可以赏析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赏析品味语言,赏析构思技巧,也可以赏析表现手法。
赏析类微写作考查范围很广,而且题型多样,不过一般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比如:
歌曲《答案》经由台湾歌手齐豫演唱,引发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更深思考。它的歌词也是一首小诗,独特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主题的表达。请写一段文字,赏析这段歌词。
天上的星星为何 / 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 /
地上的人们为何 / 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很多学生从修辞引入,通过对比、夸张、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是常规的解题思路,也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写作思路。所以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引入,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写作示例:
小诗借自然之“物”喻社会之“人”,意蕴丰厚。前两句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星星人格化为地上拥挤的人群,看似凸显星幕漫天之密集状,实则在写人群的熙熙攘攘;后两句角度一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们喻为天上的星星。星斗似簇拥,实则距离迢遥;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疑被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而精巧的意象之中,也凝聚了对人际关系的检视与思考,不动声色地传达出对真情的呼吁,发人深省。
这样,不管赏析类题型如何转换,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题思路。当然,如果命题者告诉你表现手法的情况下,让考生能够通过已知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类的微写作,这个思路还是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微写作其实和大作文又是紧密联系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连题型思路都可以互通并举一反三。比如从《锦书谁寄》这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可以联想到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也可以联想到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所以写作是人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的结构之间的一种存在。无论是评论类还是赏析类的微写作,考查的都是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每种题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虽然形式上是“微”的,实际上却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和胸襟,所写的是一个人对其人生的感悟,这才是“盈尺之间藏天地”。
微写作在一张语文试卷中以各种形式出现,补写情境,写信件或倡议书内容,仿句,谈谈看法,探究意蕴等等。这在近几年各地高考卷中可以明显看出微写作的分量比重正在加大。而所有的微写作形式中,评论赏析类微写作又是最难最容易失分的题型。
什么叫评论赏析类微写作,我们可以给它换个称呼,叫微评论、微赏析。
微评论是用简约、精练的语言对某一事件、人物、思想或者文学(电影)作品等谈看法、摆观点、讲理由,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就高考来说,评论对象主要为文艺作品、言行思想为多。这种题型在语文试卷中反复出现,是命题者相当热衷的题型。
比如2009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魔盒》中的第15题“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这是文艺作品类微评论,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可以分两步走。首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次,说出理由。这个理由要联系上下文,把握住自己选择的一点,挖掘优点,并提出另一方面的不足。如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
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言行思想类微评论写作基本思路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开头亮明观点,表明评论者对事件或现象的观点,而且观点要非常鲜明。第二是讲道理,一般两点为宜,可以从正面肯定、从反面否定或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最后结尾总述或重申观点,提出建议。
比如这种题型, “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概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请你说说“霾” 这个词是否可以成为“2013年度词语”,并写出理由。(字数不少于150字)
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是思想类微评论的典型题型。我们可以从刚才表述的三方面进行综述:
例:我认为“霾”可以成为2013年度词语。从雾霾“空降”北京,至天空之城拉萨的面容都开始模糊,“霾”的影响不再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雾霾之下岂有完卵”,爆表的PM2.5,一座座面容难寻的城市,都在提醒我们去做些什么:不再将环境与利益做等价交换,多多珍惜失而复得的蓝天。以“霾”为年度词语,是为了将其作为警钟,提醒并希望2014年的我们、中国不再以之为伴。
当然文艺作品类和言行思想类的微评论很多情况下不是单独形式出现的,很多时候两种类型兼具:
如2016年浙江卷现代文阅读《母亲》中的第15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这类题型兼有文艺作品类和言行思想类微评论的特点。解题思路可以根据文本,逐段概括,并结合时人身上缺少的精神,列举分析后得出答案。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绍兴鲁迅高级中学2016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学科期中质量检测卷现代文阅读《锦书谁寄》中的第13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在古诗中,诗人通过书信寄托了多少美好的情感。在当下社会,你还会静下心,提起笔,给你在意的人,写一封书信吗?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谈谈你的理由。(5分)
考生对此题的把握可以从言行思想类微写作的论述中找到解题思路,亮明观点后,评论古人情感表达采取的方式,并联系现代文交代原因,最后能够结合自身谈谈看法。
附答案:
(1)还会写。书信预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情趣,我们更需要呼唤一种古典的情怀、含蓄的情感表达。我将来上大学后会和我的父母通信,诉说我生活学习的快乐和烦恼,纸质书信,可以让我和父母时不时拿出来回味……
(2)不会写。交流工具的更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需用更达观的态度来对待,不必固守传统,夸大其作用,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在运用新的方式时充实精神内涵。如果是我,我会选择用微信等方式与在意的父母、朋友等人联系,因为这些方式更便捷、更直观。
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类较难把握的题型就是赏析类微写作。文艺作品类的赏析就是欣赏和分析,可以赏析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赏析品味语言,赏析构思技巧,也可以赏析表现手法。
赏析类微写作考查范围很广,而且题型多样,不过一般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比如:
歌曲《答案》经由台湾歌手齐豫演唱,引发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更深思考。它的歌词也是一首小诗,独特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主题的表达。请写一段文字,赏析这段歌词。
天上的星星为何 / 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 /
地上的人们为何 / 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很多学生从修辞引入,通过对比、夸张、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是常规的解题思路,也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写作思路。所以我们可以从表现手法引入,通过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写作示例:
小诗借自然之“物”喻社会之“人”,意蕴丰厚。前两句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星星人格化为地上拥挤的人群,看似凸显星幕漫天之密集状,实则在写人群的熙熙攘攘;后两句角度一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们喻为天上的星星。星斗似簇拥,实则距离迢遥;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疑被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而精巧的意象之中,也凝聚了对人际关系的检视与思考,不动声色地传达出对真情的呼吁,发人深省。
这样,不管赏析类题型如何转换,我们都可以找到解题思路。当然,如果命题者告诉你表现手法的情况下,让考生能够通过已知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类的微写作,这个思路还是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
微写作其实和大作文又是紧密联系的,不仅仅是文字表达能力,连题型思路都可以互通并举一反三。比如从《锦书谁寄》这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可以联想到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题: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也可以联想到2014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所以写作是人类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温暖,而不是奇巧的结构之间的一种存在。无论是评论类还是赏析类的微写作,考查的都是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每种题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虽然形式上是“微”的,实际上却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和胸襟,所写的是一个人对其人生的感悟,这才是“盈尺之间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