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者】 黄振成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疃学区楚桥小学


【正文】众所周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课堂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时间,语文教师要更新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行为,突出其主导作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提问题,由学生的质疑问难入手来实施教学。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种很怪异且非常普遍的现象:课堂上学生越来越没有提问的冲动,不愿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了呢?有专家分析认为: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原因之一是不会提问题,不知从何问起,该问些什么?二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种种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越来越多。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就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方法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课题也就抓住了关键。抓住课题进行思考,就可能提出好问题。
  如《飞夺泸定桥》从课题入手可提出以下问题:①谁要“飞夺”泸定桥?②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③怎样“飞”、“夺”的?④“飞夺”的结果如何?
  再如《琥珀》从课题入手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琥珀是一种什么东西?②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这样提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题能力。 
  2、从文章的中心词语、中心句、中心段入手提出问题
  文章的中心词语、中心句、中心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都有极大作用。抓住它,就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和主旨。
  《只有一个地球》可围绕“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个中心句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说这个地球太可爱了?②为什么又说这个地球太容易破碎了?③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④你能为保护地球做些什么?
  3、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方面来提问
  如《琥珀》一文可以这样提问: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后来它又是怎样被人发现的?再如课文中有句话:“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位同学在这里提问,他说:“我从书上看到,尽管海面上风浪很大,但在海里几十米以下的地方总是十分平静的。既然如此,那澎湃的波涛怎么能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去呢?”这些问题都问得很好,好就好在紧扣课文内容提问,而且很有思考价值。
  4、从课文中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
  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表面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但仔细想一想它还是合情合理的。比如《琥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是漫长的,而“一转眼”是极快的,这样漫长的时间怎么能在一转眼就过去了呢?
  再如课文中写到“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为什么前面用“推测”后面用“知道”?在这些地方提问,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5、根据文章文体特点和表达特点提出问题
  读一篇文章,既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又要理解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表达特点。只有掌握了文章文体特点和语言表达特点,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所以读文章时,要结合文体特点和表达特点去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就会读得深入,理解得透彻。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大都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间或有一些说明文,其中有数量不少的以介绍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一般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常识性课文”,它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叙述、描写的方法和生动通俗的语言,直观而饶有趣味地把知识告诉学生。对于这样一类课文该如何提出问题呢?
  如《太阳》围绕着太阳的特点和人类的关系,介绍了一些有太阳的知识。可提出以下问题:①课文围绕太阳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在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课文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③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当然,学生自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还可以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提问,尤其是省略号、引号、感叹号的使用等等。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氛围,解放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此外,课堂交流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民主的对话过程。因此在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从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惟如此,学生方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有可能迸发灵性的火花,智慧的火花。
  2、挖掘教材,重在深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蓝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加强学生“双基”训练,更要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使学生从从“想学”到“乐学”,“学会”到“会学”。学生的提问应该在通读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疑点来进行。提出的问题要源于教材,但不拘囿于教材,而超越教材;要立足课堂,但超越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量力性和发展性。
  3、正确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有的比较笼统,不分主次;也可能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想法。教师要正确评价,即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多鼓励,找出闪光点。至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就值得表扬。教师的评价语言也要讲究艺术,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顺学而导,分类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教师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内容的、情感的、写法的),并且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中,在对课文的深入研读中,逐一得到圆满解决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顺学而导,提纲挈领,抓住要害问题,分类解决。能当堂解决的,最好当堂解决;不能当堂解决的,需要课下依靠集体智慧,共同探究解决的,就课下解决。个性问题可课下具体指导,共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共同解疑。但是教师要注意,既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按自己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走”;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失去教学目标,搞乱教学思路,“教师跟着学生走”;也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教案,照着教案走,“师生一齐钻进暗胡同”。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急需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