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刘占勋 潘立东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浮烟山小学
【正文】情境教学通过把情与境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在特定的教学场景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极大的帮助,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带领小学数学教学走进崭新的教学领域。
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句话表明了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根据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我设置的情境是:让学生用6张大小长短一样的纸条分别折出1/2、2/4、3/6、1/5、2/10、3/15分数,并且涂上颜色,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这些纸条,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了1/2、2/4、3/6纸条的涂色是相等的,1/5、2/10、3/15纸条的涂色是相等的,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教学中,我把“静态”的知识点设置成“动态”,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已经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小学生对故事都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巧设故事,让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创设故事型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探究、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再者,学生喜欢故事型的教学情境,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学生自己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在实施创设情境教学的做法时,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还应做到“三结合”。创设情境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要结合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在创设教学情境前,一定要在备课时确定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
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所以有效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突现学生的个体地位与作用,使得教学更具有效性。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然而,学生毕竟还是孩子,由于受到年龄因素和知识经验的局限,不可能自发地去探索。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标,学生的探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这句话表明了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根据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中,我设置的情境是:让学生用6张大小长短一样的纸条分别折出1/2、2/4、3/6、1/5、2/10、3/15分数,并且涂上颜色,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这些纸条,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讨论学生发现了1/2、2/4、3/6纸条的涂色是相等的,1/5、2/10、3/15纸条的涂色是相等的,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教学中,我把“静态”的知识点设置成“动态”,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涵已经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小学生对故事都特别感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巧设故事,让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这样的数学课堂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创设故事型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地探究、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再者,学生喜欢故事型的教学情境,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学生自己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那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在实施创设情境教学的做法时,我认为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还应做到“三结合”。创设情境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创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要结合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在创设教学情境前,一定要在备课时确定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在突破难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
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