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舞蹈教学中审美价值的培养
【作者】 陈 呈
【机构】 贵州省黔南州文化馆
【正文】 世界著名的音乐史家和舞蹈史家库尔特?萨克斯在其著作《世界舞蹈史》序言中提到:“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音乐与诗歌存在于时间;绘画与建筑存在于空间,只有舞蹈既存在于时间同时也存在于空间。”因此,关于舞蹈形式的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自然与音乐、诗歌、绘画,以及建筑等其他艺术类别存在差异,通俗地说,舞蹈本质上就是人体动作的一种艺术,但是此类已经艺术化了的人体动作,必然是通过了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所以,舞蹈是心、灵与形的完美统一,舞蹈的形体表现,就是人类精神外在的表现。
我国舞蹈形式的演变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对舞蹈形成缘由的推理,“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直;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稻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此舞之所由起也。(杜佑:《通典》第一四五卷)”①相比于西方早期更为普及、更为大众化的舞蹈形式,我们的舞蹈更是倡导一种观赏性的特质,正如国外诗人芳登以诗歌形式记载的:“多年前一个中国人来到法兰西,出席了宫廷的盛大的舞会。人们问他是否知道这种欢乐活跃的游戏,远在国泰,何以名之?他笑了笑回答说:‘那里也跳这种舞蹈,可我们却留给别人去跳。’”②有趣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加之艺术门类发展的专业化、深入化,使得当今的舞台形式也开始逐步呈现表演和观赏性质的特征,而通过当下这些特性带给我们的舞蹈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值得再次商榷和讨论。如今舞蹈的舞台特性已使舞蹈教学的培养机制进入程序化、职业化的态势,而且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为依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舞蹈教学的过程,不应该只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最基本的技能与技巧,而且,在培养学习者进行动作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通过参与舞蹈的表演来获得审美意识,还有学会如何了解舞蹈的审美能力,二者都对学习者领悟舞蹈艺术的内涵是极具辅助效应的。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领悟舞蹈艺术真、善、美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示,在认识领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舞蹈艺术完美和极致的表现则显得非常必要了。而如何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指导方法来进行审美价值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习者的舞蹈审美能力,要让学习者懂得,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欣赏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因为舞蹈正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种身体艺术,也是对生活真谛的一种总结和演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舞蹈艺术的真正内涵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超脱,日常生活有太多平凡与平淡的因素,它在给予我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等一系列生活准则的同时,人类自身的本能意愿又企图达到行而上的超高境界,所以,日常生活的累赘与烦扰自然会使我们要求精神上的释放,而惟有摆脱眼下的累赘和烦扰,自然就能享受更多的狂欢似的表白,极度的喜悦、爱恋、痛苦、愤怒、恐惧、感伤都可以使人类选择用动作而非语言来得以阐释此种情绪,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演变和随之有节奏的音乐配合都可以形成新的舞蹈形式。
因此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新的思考亮点,这样才能对审美价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2)要掌握丰富的舞蹈常识,不仅使学习者从整体上对中外舞蹈发展的体系有所了解,而且也要对舞蹈知识的细化范畴有所领悟,如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就要懂得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如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傣族舞蹈、苗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除此之外,也要对舞蹈的类型,即古典、现代、民族、民间四大类都在心理和知识结构上有所掌握。(3)要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了解新形式的舞蹈流派,要时刻关注当下最流行、最前沿和普及最广的舞蹈文化,由于舞蹈的发展演化总是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一致,所以紧跟时代潮流,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舞蹈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去,无疑会对舞蹈审美价值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在向学习者传递舞蹈常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能一味地以“填鸭式”的灌输,还有让他们刻意地去模仿等,而要让学习者努力去寻找对于舞蹈的内在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要从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人体舞蹈动作中来体会不同特色的、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的美,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也就是以舞蹈的审美体验为主线而展开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主体,采用适合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要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想象力,要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去排演每一个动作,使他们懂得在训练的时候如何运用、支配身体,在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的时候,也能寻找到内在的自我感受,从而取得新的成果。
再者,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也要潜移默化地向学习者传递舞蹈艺术的美的一些独特特征,南京市歌舞团的杨光蓓先生在《浅谈舞蹈艺术的美》一文中,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一是可视性,二是动态性,三是抒情性,四是文学性,五是时代性。杨先生的观点言简意赅,从宏观上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新的概括。从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到近现代、当代的发展过程里,舞蹈形式的演变正呈现一种历时形态的发展,它在自身领悟始终处于完善和扩充的范畴之内,但它最终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舞蹈来感受愉悦和崇高,并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而舞蹈在以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展现着艺术美价值的同时,依然是在以动态的形体变化来抒发一种真情、而这种真情又来自于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梦想和情绪基调。
总之,我们在进行舞蹈审美教育的时候,要始终把握它的审美特征。“就其物质存在形态而言,舞蹈美依附于表现性的人体运动美;说得更彻底一些,舞蹈美是表现性人体运动创造的意象美。因此,舞蹈美欣赏的审美基点,不能不立足于美的人体运动。”③舞蹈的形体展现,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观地与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即达到“心有灵犀”的完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迥异于电影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组合,它犹如一位善于抒情的诗人凭借他的艺术直觉和对人类真情的理解来传导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从动作开始,连续不断地传递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的真谛。正如玛莎?格朗姆所说“舞蹈的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而是‘人类灵魂深入的景象’”。
我国舞蹈形式的演变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对舞蹈形成缘由的推理,“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者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直;容藏于心,难以貌观。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稻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此舞之所由起也。(杜佑:《通典》第一四五卷)”①相比于西方早期更为普及、更为大众化的舞蹈形式,我们的舞蹈更是倡导一种观赏性的特质,正如国外诗人芳登以诗歌形式记载的:“多年前一个中国人来到法兰西,出席了宫廷的盛大的舞会。人们问他是否知道这种欢乐活跃的游戏,远在国泰,何以名之?他笑了笑回答说:‘那里也跳这种舞蹈,可我们却留给别人去跳。’”②有趣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转型,加之艺术门类发展的专业化、深入化,使得当今的舞台形式也开始逐步呈现表演和观赏性质的特征,而通过当下这些特性带给我们的舞蹈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值得再次商榷和讨论。如今舞蹈的舞台特性已使舞蹈教学的培养机制进入程序化、职业化的态势,而且以多样性的教学形式为依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舞蹈教学的过程,不应该只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最基本的技能与技巧,而且,在培养学习者进行动作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通过参与舞蹈的表演来获得审美意识,还有学会如何了解舞蹈的审美能力,二者都对学习者领悟舞蹈艺术的内涵是极具辅助效应的。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使他们逐渐领悟舞蹈艺术真、善、美的感染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受到启示,在认识领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舞蹈艺术完美和极致的表现则显得非常必要了。而如何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指导方法来进行审美价值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习者的舞蹈审美能力,要让学习者懂得,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欣赏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因为舞蹈正是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且是反映日常生活的一种身体艺术,也是对生活真谛的一种总结和演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舞蹈艺术的真正内涵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超脱,日常生活有太多平凡与平淡的因素,它在给予我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等一系列生活准则的同时,人类自身的本能意愿又企图达到行而上的超高境界,所以,日常生活的累赘与烦扰自然会使我们要求精神上的释放,而惟有摆脱眼下的累赘和烦扰,自然就能享受更多的狂欢似的表白,极度的喜悦、爱恋、痛苦、愤怒、恐惧、感伤都可以使人类选择用动作而非语言来得以阐释此种情绪,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演变和随之有节奏的音乐配合都可以形成新的舞蹈形式。
因此一定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新的思考亮点,这样才能对审美价值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2)要掌握丰富的舞蹈常识,不仅使学习者从整体上对中外舞蹈发展的体系有所了解,而且也要对舞蹈知识的细化范畴有所领悟,如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就要懂得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如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傣族舞蹈、苗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除此之外,也要对舞蹈的类型,即古典、现代、民族、民间四大类都在心理和知识结构上有所掌握。(3)要积极主动地接触和了解新形式的舞蹈流派,要时刻关注当下最流行、最前沿和普及最广的舞蹈文化,由于舞蹈的发展演化总是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相一致,所以紧跟时代潮流,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舞蹈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去,无疑会对舞蹈审美价值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师在向学习者传递舞蹈常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能一味地以“填鸭式”的灌输,还有让他们刻意地去模仿等,而要让学习者努力去寻找对于舞蹈的内在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要从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人体舞蹈动作中来体会不同特色的、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的美,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也就是以舞蹈的审美体验为主线而展开的审美能力的训练培养过程。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主体,采用适合培养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方式,要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想象力,要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去排演每一个动作,使他们懂得在训练的时候如何运用、支配身体,在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的时候,也能寻找到内在的自我感受,从而取得新的成果。
再者,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也要潜移默化地向学习者传递舞蹈艺术的美的一些独特特征,南京市歌舞团的杨光蓓先生在《浅谈舞蹈艺术的美》一文中,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一是可视性,二是动态性,三是抒情性,四是文学性,五是时代性。杨先生的观点言简意赅,从宏观上对舞蹈美的特征进行了新的概括。从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到近现代、当代的发展过程里,舞蹈形式的演变正呈现一种历时形态的发展,它在自身领悟始终处于完善和扩充的范畴之内,但它最终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舞蹈来感受愉悦和崇高,并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而舞蹈在以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展现着艺术美价值的同时,依然是在以动态的形体变化来抒发一种真情、而这种真情又来自于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梦想和情绪基调。
总之,我们在进行舞蹈审美教育的时候,要始终把握它的审美特征。“就其物质存在形态而言,舞蹈美依附于表现性的人体运动美;说得更彻底一些,舞蹈美是表现性人体运动创造的意象美。因此,舞蹈美欣赏的审美基点,不能不立足于美的人体运动。”③舞蹈的形体展现,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观地与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即达到“心有灵犀”的完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迥异于电影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组合,它犹如一位善于抒情的诗人凭借他的艺术直觉和对人类真情的理解来传导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从动作开始,连续不断地传递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的真谛。正如玛莎?格朗姆所说“舞蹈的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而是‘人类灵魂深入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