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养成的对策研究
【作者】 王 君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炉山镇炉山小学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对预习和复习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不能一味预习而忽视了了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因此,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应科学地安排好预习时间的长短,充分认识预习在语文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词】预习;语文教学;作用
【正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养成预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明确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一环,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标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依据二:课改反思
暑期师德培训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室张丰老师的讲座,觉得醍醐灌顶。回到家里,又研读了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张丰老师的《课堂写生——目前课堂中的现象与问题》,他深刻地剖析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十年,学校与课程确实有了一些改变,但从整体看,真正触及学生学习机制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典型性的变革。学生仍然被教着、“被学习”着,课堂仍然以老师的讲为主。这种“言语中心的课堂”是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它只不过为学习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学习?这些问题却在当前被忽视。
通过理论学习,回顾几年来课堂变革的实践,再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活动的一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得很好。而山东杜郎口中学则提出了“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曾风传大江南北。简而言之,“先学后教”已是人们可接受的观点。但如何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会学习,却是很多教师踌躇犯难的操作性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我们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清楚,且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实践过程中,我逐步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感觉实用性比较强。
1.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1)整体阅读法: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大概的认识,然后再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关系全面掌握全文。如《桃花心木》一文,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2)快速阅读法:首先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避免学生由于对课文先入为主的逆反而影响对全文的阅读,然后用此方法让学生至少读三遍,以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
2.预习时要做到“五勤”。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比如:(1)勤圈画。预习课文时,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如用“ —— ”标出生字新词,用“……”画出关键词语,用“~~~” 表示好词妙句,用“?”注明疑难问题,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自然段之前标1 、2、3等等。
(2)勤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及关键之处进行眉批,既可研究标点、推敲词句,也可进行赏析。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预习时可以把描写李大钊同志的语句、表情、动作、外貌的句子从课文中划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书旁注上自己的评点,有的可以多读几遍,并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在自己的赏析下,再经老师课堂上的点拨,领会就更快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3)勤查找。如《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关于查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最难的作业。因为他们大多数同学家里没电脑,课外书又少。因此,对这项作业的布置,我尽量让他们合作完成。比如可以让他们到附近的同学家中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完成;也可以让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或电脑教室查阅。
(4)勤摘抄。在阅读中摘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材料。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应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我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时,我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中的某个字、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5)勤提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还有不懂”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二)争取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完成预习作业
做到了前面几点,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就已经基本养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养成预习习惯,必须制定严格的班规来约束每个学生的预习习惯,这就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也有一道回家“作业”。即利用家校联系册,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自己检查,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名。为了使这项“作业”制度化、常规化,老师定期检查家校联系册,记录相关的情况。如果有家长无故不检查签字,老师将进行电话提醒或家访,批评教育,责成改正。这样每天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中只要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新家长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增进和孩子的交流沟通。
(三)教师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作为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课后对学生加以辅导,多与他们接触,多观察他们的听课反映,加强课堂上下的师生交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案例】:小黎进步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说五年级的小黎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不错,可他的语文成绩总是不尽人意。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觉得小黎这个人还是蛮聪明的,思维能力有时还真有点超乎寻常,常常令数学老师刮目相看,可在语文老师眼中,他怎么就成了个差生呢?主要表现在写字潦草,语文预习作业常常不完成,课堂发言不积极等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要举行诗朗诵比赛。我想在五年级班里选几个诗朗诵的苗子。听学生说,小黎的歌唱的不错。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想唱歌与朗诵的道理是相通的。于是,我便叫他随即朗诵了一首诗。这一念呀,还真给了我一个惊喜,原来小黎的朗读非常好。结果,我选中了他,表扬他不仅有个聪明的数学头脑,语文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听到这些,小黎也觉得自己还是挺有用的。于是,我趁机给他找出了语文差的主要原因是预习作业常常不完成,因此课堂上也就没有了发言的机会,慢慢地,他就对语文失去了信心。他说,开始他也完成作业的,后来因为妈妈常常很晚才回来,忘了给他签字,同学就要说他,老师也要批评他,以至于他破罐子破碎。了解到这个特殊情况后,对他特事特办,以后只要他认真预习,上课大胆质疑,他就不用签名了。听到这个消息,小黎高兴地笑了。接下来的表现吗,当然“OK”啦!更让人高兴的是,他曾经讨厌的语文预习作业也完成的是出乎意料的认真,至于语文成绩吗,就不用说了。在这里,我真诚地祝愿小黎能把认真预习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样,你的明天也一定会是个美丽、灿烂的明天!
(四)及时检查预习情况,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不管采用哪一种预习方法,我都力求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不使预习作业形同虚设。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有重点、有主次地讲解。例如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表明自己读过,但读的效果如何?我便采用以下的检查方法:以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其他学生聆听,并及时帮助纠正错字;小组内检查,不但人人参与了,还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调控能力;教师指导,纠正典型错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慢慢地,“预习”行为从被动变成主动了。预习做得好,为课堂腾出了大量的时间,我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读读、品品、议议中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课堂学习效率就大幅度提高。
(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催化剂。而且正面的评价也是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刚开始,学生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随着预习习惯培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提高获得表扬的条件。一段时间后,不仅仅只表扬做了预习的,而且对坚持认真按预习方法和要求进行预习的同学进行书面表扬;半个学期后,我们除了对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外,还让那些预习做得扎实,有自己的预习心得的同学上台来讲课,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快乐。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
三、结束语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是终身受益。而这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几个学期乃至几个学年的“扶、带、放”和“帮、奖、查”才能“修得正果”。正如有的家长说:“孩子如果能把预习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样,孩子的将来一定有出息。”是啊,都说“有一种美丽叫坚持”,我想,是的,因为坚持过后便是美好的明天!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养成预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明确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及理论依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一环,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标强调: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语文预习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预习的方式却值得深思。
依据二:课改反思
暑期师德培训期间,我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室张丰老师的讲座,觉得醍醐灌顶。回到家里,又研读了他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张丰老师的《课堂写生——目前课堂中的现象与问题》,他深刻地剖析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十年,学校与课程确实有了一些改变,但从整体看,真正触及学生学习机制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典型性的变革。学生仍然被教着、“被学习”着,课堂仍然以老师的讲为主。这种“言语中心的课堂”是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它只不过为学习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生应该如何实现学习?这些问题却在当前被忽视。
通过理论学习,回顾几年来课堂变革的实践,再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活动的一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得很好。而山东杜郎口中学则提出了“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曾风传大江南北。简而言之,“先学后教”已是人们可接受的观点。但如何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会学习,却是很多教师踌躇犯难的操作性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我们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清楚,且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实践过程中,我逐步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点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感觉实用性比较强。
1.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
(1)整体阅读法: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对文章有一个整体、大概的认识,然后再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关系全面掌握全文。如《桃花心木》一文,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2)快速阅读法:首先用最快的速度浏览全文,避免学生由于对课文先入为主的逆反而影响对全文的阅读,然后用此方法让学生至少读三遍,以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
2.预习时要做到“五勤”。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比如:(1)勤圈画。预习课文时,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如用“ —— ”标出生字新词,用“……”画出关键词语,用“~~~” 表示好词妙句,用“?”注明疑难问题,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自然段之前标1 、2、3等等。
(2)勤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及关键之处进行眉批,既可研究标点、推敲词句,也可进行赏析。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预习时可以把描写李大钊同志的语句、表情、动作、外貌的句子从课文中划出来,有的可以打上重点符号,并在书旁注上自己的评点,有的可以多读几遍,并写上自己的感受。这样,在自己的赏析下,再经老师课堂上的点拨,领会就更快了,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3)勤查找。如《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概况,丰富背景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关于查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最难的作业。因为他们大多数同学家里没电脑,课外书又少。因此,对这项作业的布置,我尽量让他们合作完成。比如可以让他们到附近的同学家中一起查阅资料,一起完成;也可以让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或电脑教室查阅。
(4)勤摘抄。在阅读中摘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材料。在完成“好句摘录及理由”这块预习内容时,首先应教给学生该摘录怎样的句子。我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含义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感动的句子。陈述理由时,我教给学生可以针对句中的某个字、词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读了句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5)勤提问。当学生初知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制定“我还有不懂”这一预习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问。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会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二)争取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完成预习作业
做到了前面几点,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就已经基本养成。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养成预习习惯,必须制定严格的班规来约束每个学生的预习习惯,这就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家长也有一道回家“作业”。即利用家校联系册,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自己检查,家长督促检查并签名。为了使这项“作业”制度化、常规化,老师定期检查家校联系册,记录相关的情况。如果有家长无故不检查签字,老师将进行电话提醒或家访,批评教育,责成改正。这样每天家长在忙碌的工作中只要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新家长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增进和孩子的交流沟通。
(三)教师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
作为老师,要舍得花时间,在课后对学生加以辅导,多与他们接触,多观察他们的听课反映,加强课堂上下的师生交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案例】:小黎进步了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说五年级的小黎吧。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直不错,可他的语文成绩总是不尽人意。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觉得小黎这个人还是蛮聪明的,思维能力有时还真有点超乎寻常,常常令数学老师刮目相看,可在语文老师眼中,他怎么就成了个差生呢?主要表现在写字潦草,语文预习作业常常不完成,课堂发言不积极等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要举行诗朗诵比赛。我想在五年级班里选几个诗朗诵的苗子。听学生说,小黎的歌唱的不错。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想唱歌与朗诵的道理是相通的。于是,我便叫他随即朗诵了一首诗。这一念呀,还真给了我一个惊喜,原来小黎的朗读非常好。结果,我选中了他,表扬他不仅有个聪明的数学头脑,语文方面也有一定的天赋。听到这些,小黎也觉得自己还是挺有用的。于是,我趁机给他找出了语文差的主要原因是预习作业常常不完成,因此课堂上也就没有了发言的机会,慢慢地,他就对语文失去了信心。他说,开始他也完成作业的,后来因为妈妈常常很晚才回来,忘了给他签字,同学就要说他,老师也要批评他,以至于他破罐子破碎。了解到这个特殊情况后,对他特事特办,以后只要他认真预习,上课大胆质疑,他就不用签名了。听到这个消息,小黎高兴地笑了。接下来的表现吗,当然“OK”啦!更让人高兴的是,他曾经讨厌的语文预习作业也完成的是出乎意料的认真,至于语文成绩吗,就不用说了。在这里,我真诚地祝愿小黎能把认真预习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样,你的明天也一定会是个美丽、灿烂的明天!
(四)及时检查预习情况,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可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不管采用哪一种预习方法,我都力求做到有布置就有检查,不使预习作业形同虚设。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有重点、有主次地讲解。例如检查学生的读书预习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表明自己读过,但读的效果如何?我便采用以下的检查方法:以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其他学生聆听,并及时帮助纠正错字;小组内检查,不但人人参与了,还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调控能力;教师指导,纠正典型错误。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慢慢地,“预习”行为从被动变成主动了。预习做得好,为课堂腾出了大量的时间,我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在读读、品品、议议中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课堂学习效率就大幅度提高。
(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催化剂。而且正面的评价也是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刚开始,学生只要做了,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随着预习习惯培养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提高获得表扬的条件。一段时间后,不仅仅只表扬做了预习的,而且对坚持认真按预习方法和要求进行预习的同学进行书面表扬;半个学期后,我们除了对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外,还让那些预习做得扎实,有自己的预习心得的同学上台来讲课,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后的快乐。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
三、结束语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会是终身受益。而这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几个学期乃至几个学年的“扶、带、放”和“帮、奖、查”才能“修得正果”。正如有的家长说:“孩子如果能把预习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这样,孩子的将来一定有出息。”是啊,都说“有一种美丽叫坚持”,我想,是的,因为坚持过后便是美好的明天!